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实践路径建设

发布时间:2015-11-09 10:13

 所谓幼儿的“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所谓教师的“回应”就是指教师从幼儿生成活动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挑战、以获取有助于成长的经验和智慧。自《新纲要》和《指南》中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要求以来,如何发现和捕捉幼儿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并进行有效地回应,幼儿是否在生成,他们生成了什么,哪些生成活动是有价值的需要作出回应,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专门地研究、实践和探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感受和体会——探索出了教师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基本策略,即关注—支持—引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创造。”可见,兴趣是孩子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关注孩子真正关心的热点,判断感兴趣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支持探索的兴趣,采取幼儿在先,教师尾随,“顺藤摸瓜”的策略。
  实施“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重点应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活动中要仔细观察并深入分析幼儿的行为过程,真正了解并正确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即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发展潜能是什么。如:做过的主题,会浮的鸡蛋就是这样。首先请幼儿记录下自己品尝过的水――盐水、白开水、糖水;然后,通过两个“质疑”,“生鸡蛋在什么水中能够浮起来?为什么?”促进了幼儿的思考,并使幼儿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响,与此同时请他们各自记下自己的猜想。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能促使幼儿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生成和回应步步相扣,假如不“质疑”,那么幼儿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灭。因此,接下来我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得出:盐水中的生鸡蛋能够浮起来。 所以这时教师的回应作用就是让幼儿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持久、越来越深入,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为增强幼儿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既要看懂教育环境中内因的要求和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反思教育环境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因此要适宜、适时、适度地调整教育环境来完善我们的教育策略。
  所谓“追随幼儿,教师同行”,是指老师要关注、支持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以确保生成活动有效发展。在幼儿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师应具有随时捕捉的意识和能力,对幼儿的生成活动适时作出价值判断,并以关注、认同、赞许、鼓励等方式,及时扶持幼儿生成活动的萌芽。
  (二)教师是幼儿生成活动的“设问者”
  在《冰花》主题的生成中,“小朋友你们知道冰花是从哪里来的吗?”(试探性提问),有的说:“大风一来,水就冻成冰了”;“现在是冬天了,还下雪呢”。我接着问:“你们还在哪见过冰花?”(追问),“我在电视里,看到有许许多多好看的冰,还能滑呢”;“我老家的窗玻璃上也有冰花,我还在上面印手印呢”;“冰箱里也有冰”;“妈妈说,南极很冷,有很厚的冰”。我接着问:“为什么有的窗户上有冰花,而有的窗户上却没有呢?”(挑战性提问),“冷的地方有冰,暖和的地方就没有呗”;“有太阳的地方没有冰”。可见,对于幼儿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物,教师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才能使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才能积累和提升相关的知识经验。
  教师可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伙伴,但不可把自己当作权威,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幼儿。教师应作为平等的参与者与幼儿对话,提供生成的建议和经验让幼儿参考,通过师幼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四)教师是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师在活动中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和需要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活动目标,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这样一来幼儿才有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机会。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其自我行为表现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具体说,教师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教育活动的组织是对活动目标、内容和经验的选择、编排以及具体的实施。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通过对活动组织的反思可以了解教育活动是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是否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由此生成新的探究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教师通过反思幼儿的发展状况,可以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例如:在一次“小猴摘桃”体育活动后,教师通过反思发现,刚开始由于教师低估了幼儿的能力,障碍物设置比较简单,孩子们很容易就爬过去了,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增加难度的活动:在小猴摘桃的途中增添一个小池塘,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通过尝试想出许多的方法,如双脚一起跳过去;搭座小桥走过去;跑着跨过去等。每种方法孩子们都进行了实际操作。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纵跳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幼儿助跑跨跳的能力和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是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进行了“燕子的家”生成主题活动后,我对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反思:由于活动前引导幼儿咨询家长,并请家长从网上、书中查资料,收集了许多有关燕子的家的资料,因此开展活动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索。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如何在操作中查资料,学习用各种方法表征燕子的家,大多数幼儿能带着问题去观察,会按自己的意愿查找资料和选择操作材料,从而达到了生成活动的目标。通过反思,我对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谓“引发幼儿,师幼相长”,是指我们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把握住幼儿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经验需要,对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创设环境将幼儿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将个别的生成活动引发为小组或集体的学习活动。
  “引发”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引发的集体活动基于大多数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引发的集体活动能被幼儿接受、理解并具有发展价值。引发的活动过程应是师幼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引发的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幼儿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在幼儿不断积累新经验和扩展新经验的基础上。为此,“引发幼儿,师幼相长”要求我们在由生成引发的集体活动中注重 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适宜性、发展性的原则。
  (一)怎样发现和捕捉幼儿的话题
  (二)怎样回应幼儿
  首先,我们要重视幼儿活动中的“寻常时刻”;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判断,并分析以下问题:幼儿生成行为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的?幼儿生成行为背后是什么经验在支撑?幼儿生成活动与幼儿当前的发展有何联系?幼儿生成行为的表现是一般经验特征还是特殊经验特征?是个别经验还是共同经验?还需要充实或提升哪些关键经验?幼儿怎样通过体验和尝试来迁移经验,巩固经验,获得新经验?教师应该创设何种环境使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正确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和概念?第三,在观察、了解幼儿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价值判断的需要和教育可能进行回应。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我们回应幼儿的方式也要不断创新。在回应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幼儿活动中等待解决的问题与热闹背后的隐患,而这恰恰是进一步引发幼儿生成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好时机。在生成活动中,我们应以尊重、顺应幼儿为先,把握幼儿真正的需要,弄清等待解决的问题,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帮助幼儿扫清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障碍,使教育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2]、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7月.
  作者简介:
  薛梅,女,1976年10月出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辛岛幼儿园,业务园长,二级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和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上一篇: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入职适应的问题和策略

下一篇: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