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重视手指印画促进小班幼儿手眼协调的方式建设

发布时间:2015-10-07 09:21

对孩子来说,手、眼、脑协调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即当眼睛看到物体后,通过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进行由手操作的运动来完成整个协调活动。2周岁~3周岁幼儿的身体发展速度很快,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此年龄的幼儿动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关键期,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还需要成人帮助。中国有句俗话“心灵手巧”,就是要想心灵敏就要手灵巧,心与手是有联系的,即为手巧心则灵。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手、眼、心的协调能力。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打下坚实基础。在小班幼儿还不能熟练地握笔绘画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手指印画来培养小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是比较好的方法。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借助什么来诱发幼儿对手指印画的兴趣,从而喜欢上手指印画呢?从心理学讲,红红绿绿的颜色对小班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所以,开始时我只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们在纸上随意点点,说说自己点的什么。后来,我再给他们准备一些带背景的纸,如天空、草地、大树、海洋等,一次一种,让他们给背景添上各种点点,或变成雨点、露水、苹果、小鱼等。开始几次点画色时,由于手眼不协调,幼儿常常会把颜料到处点,添画不恰当,但经过几次练习,一个个终于印完了。每一次我都帮他们写上名字,装饰后贴在墙上,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极有成就感,都开心极了。有了成功的起始,接下来我又准备了一些稍微复杂的背景如桃树、林间小路等,让孩子们用手指添画桃花、鹅卵石等。孩子们在点画时,手眼协调能力明显不同,会越来越准确地点到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孩子们作画的兴趣也有增无减。
  小班幼儿容易受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室内外的环境和墙饰的美化都作了精心布置,让幼儿感受到无处不存在着手指印画的美。这样,能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幼儿在受到这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我还在带领他们外出活动或散步时,随时给他们介绍美的手指印画图案,教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图形、动植物的造型,哪些是可以用手指来画的,哪些是需要添画的,积累孩子的经验,并给孩子留出一面涂鸦墙,让他们用手指在上面印出自己看到的或心中想到的画,促进心、眼、手的协调。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活动材料。就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他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只有自己亲身感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些有情节的手指印画,如小蝌蚪找妈妈、节日的气球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玩指印画,让小手随着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而作画。例如在玩手指印画小蝌蚪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将小蝌蚪排成整整齐齐的,说是小蝌蚪在排队找妈妈;也有的幼儿把小蝌蚪的头聚在一起,尾巴朝外的,说它们一起在想找妈妈的办法……在每次活动中,也有些幼儿印出来的图案达不到心中想象的物体的形象,会和我求助。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有“物我同一”性(即他们会认为生活中的玩具、树木、小草等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的特点,为顺应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我教幼儿用两个指印画小鸡,但有的幼儿往往将指印分得很开。我悄悄告诉他们小鸡的头和身体分开了,会非常疼的,会哭的,孩子很快便会把它们连在一起。这一次次有趣的手指印画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这也说明他们的手、眼、脑已经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协调。
  幼儿能够单独创作了,能不能合作创作呢?我觉得幼儿不仅是个体,他还是社会人,将来需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所以幼儿学会与他人共处,掌握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纲要》也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通过手指印画活动中互相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如手指点画《腊梅开花了》,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几张大纸,画好树干,指导孩子和同伴合作,一起为腊梅树添画漂亮的花。孩子们虽然站的挤挤挨挨,却是忙而不乱,一个个心、眼、手一致,众手齐动,点点成画。你点一下,我点一下,朵朵梅花开了满满一树。还有小朋友在天上添画出云朵,在树下点了几个手指印,添画上长着火柴一样手脚的小人呢!看着自己的成果,小家伙们争着介绍自己创作的梅花。看来让幼儿和同伴合作手指印画,不仅能促进幼儿自身的手眼协调,还促进了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协调,更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无穷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盲校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用我的真心换孩子的真心促他们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