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的实证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0

  一、 引言
  学业压力就是由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刺激事件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感,来自于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的期望。近年来,因学业压力过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件屡见报端;中学生学业压力大一直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根据已有相关报告,在中日韩美四国中,中国学生压力最大,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期望最高。而对于学业压力的研究,国内大都集中于学业压力对于学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张文海、申继亮在研究中发现,学业压力在不同目标追求情况下,对成绩有着不同的作用;朱晓斌等人的研究显示,学业压力不仅直接导致学习倦怠,而且还通过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导致学习倦怠。关于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国外有研究证明,压力过重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其他心理问题。还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下的个体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会降低,严重的个体甚至会出现辍学、自杀等行为。然而一直以来,国内关于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却较少,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如李伟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即将面临着高考,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源相互作用,致使高中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研究高中生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了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对其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攻击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尽管对它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但是学界对它的定义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作者较为认同《心理学大辞典》对攻击的定义,“表现为一种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攻击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无论对于攻击者,还是被攻击的个体,这段经历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对他们的社交以及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证明,经常遭受攻击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忧郁、感到孤独自卑、自尊和自信心下降等消极表现;有些特别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而对于攻击者来说,如果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持续稳定,则可能会导致其行为失调甚至是暴力犯罪。有关研究发现,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9]。综上所述,虽然以往研究者对攻击性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主要聚集于儿童和小学阶段,忽视了对中学阶段学生攻击性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高中生出发,结合学业压力来探讨当前高中生攻击性的特征,丰富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为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班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两所高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共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学业压力和攻击性测试;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为82.7%。其中男生238名,占总被试的48%,女生258名,占总被试的52%。来自农村的有275名,占总被试的55.4%,来自城市的有221名,占总被试的44.6%。高一学生143名,占总被试的28.8%,高二学生185名,占总被试的37.3%,高三学生168名,占总被试的33.9%。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攻击性问卷
  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并对问卷中的部分题项进行了适当整理,使之更适合中学生使用,调整后该问卷包括62个项目,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攻击性行为(包括口头攻击、身体攻击和自我发泄)、攻击性认知(敌对、恶意和报复心态)、攻击性情绪(易怒、冲动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本文中问卷采用的是Likert 5级评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越强,反之,则攻击性越弱。在本次研究中,三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维度在0.800~0.840之间,分半信度在0.655~0.778之间。
  2.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采用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黄河清副教授等人根据心理压力量表改编的问卷,共21个题项,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学习压力越大。为了评定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觉知水平,设置了一道要求被试对自己学习压力感受进行评定的题项,从“1”没有压力到“5”压力非常大。在本次研究中,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8,分半信度为0.816;学习压力觉知水平与学业压力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36(p<0.001)。
  3.施测过程
  由研究者对担任主试的教师进行培训,讲解注意事项和答题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时间约为20分钟。
  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学业压力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结果发现,在高中生学业压力觉知水平测试中,选择压力非常大的有76人,占总数的15.3%,较大的有254人,占51.2%,其他三选项只占总人数的33.5%;高中生实际学业压力状况得分见表1。为了考察人口学统计变量与学业压力及其觉知水平的关系,以性别、地域和年级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总分、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业压力地域主效应显著(F=5.897,p<0.05),性别主效应显著(F=15.115,p<0.01)。学业压力觉知水平的地域主效应显著(F=4.738,p<0.05),性别主效应显著(F=8.512,p<0.01)。两变量年级主效应不显著,并且这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表1 高中生学业压力得分比较(M±SD)
  (二)高中生攻击性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高中生攻击性总体状况见表2。为了考察人口学统计变量与攻击性的关系,以性别、地域和年级为自变量,分别以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表2 高中生攻击性得分比较(M±SD)
  注:AG=攻击性行为,EM=攻击性情绪,CO=攻击性认知。
  结果发现,攻击性行为的性别主效应显著 (F=21.20,p<0.01);地域和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但地域和年级存在交互作用(F=3.33,p<0.05),对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在被试对象被分为不同年级学生时,攻击性行为地域差异才显著(t=2.840,p<0.01),表现为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城市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要比农村学生高。性别、年级、地域三者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 (F=6.243,p<0.01),对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被试对象为来自城市的男学生时,攻击性行为的年级差异才显著(t=-3.495,p<0.01),表现为高一到高三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依次增高。
  同时,攻击性情绪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2.817,P<0.01);地域/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攻击性认知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9.053,P<0.01);而地域和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
  (三)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分析
  对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和攻击性的各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P<0.01
  注:XY=学业压力;F1=口头攻击,F2=身体攻击,F3=自我发泄,F4=敌对,F5=恶意,F6=报复心态,F7=易怒,F8=冲动,F9=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业压力和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敌对、易怒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学业压力过大的高中生,他们的口头攻击行为增多,自我伤害的几率加大,在日常生活中易怒,并且对外人很容易造成敌对认知。
  为了考察学业压力对高中生攻击性的预测作用,以学业压力为自变量,以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敌对、易怒四个因子为因变量,采用强制进入法依次进行回归分析,所得数据见下表4。
  表4 高中生学业压力对攻击性四因子预测的回归分析
  ***P<0.001
  表4的结果表明,学业压力对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敌对、易怒这四个因子都是正向预测,分别解释了口头攻击变异的3%(F=15.21,p<0.001),自我发泄变异的3%(F=16.10,p<0.001),敌对认知变异的15%(F=86.90,p<0.001),易怒情绪变异的10%(F=51.92,p<0.001)。由以上分析结果得出,学业压力对于高中生攻击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高中生的学业压力状况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496名被试中,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感知水平较高,且性别、地域差异显著,女生学业压力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学业压力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年级差异不显著,此研究结果与过去的研究基本一致。从高中生实际学业压力得分结果看,也存在性别及地域的差异。女生的学业压力要显著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压力感知水平要比男生高所导致;农村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会将考上大学作为获得成功、改善生活的唯一渠道,因此他们的学业压力会显著高于城市学生;本研究结果中年级差异并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但是从总体得分可以看出,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要高于高一、高二学生,这也符合我们对高中生学业压力的认知。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它不仅对学业状况影响较大,过重的学业压力还会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有研究发现,压力过大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体甚至会出现辍学、自杀等行为。自国家1999年提出“减负”概念以来,教育部门一直都在强调实施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但收效甚微,对于目前高中生这种学业压力过重的状况,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减负工作具体落到实处。
  (二)高中生的攻击性状况
  本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的性别主效应显著,表现为男生的攻击性行为要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徐大真和杨治良的研究结果并不相符,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攻击性行为在内隐社会认知中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中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表现为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城市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要比农村学生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村高一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在与新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导致了他们攻击性行为的增多。而对于来自城市的男学生,我们认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攻击性行为到青少年时期逐渐表现出来,且随着年级增长、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当青少年进入到高中阶段,来自高考的压力使得学生个体的情绪容易紧张,攻击性行为的明显增多,不过高一的农村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同时承受新环境与学业的双重压力,其攻击性行为随之增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又趋于平稳。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间攻击性情绪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攻击性情绪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调节消极情绪方面要优于女生所致,文书峰等在研究中发现,男生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方面要好于女生。并且在研究中还发现,不同性别间攻击性认知差异显著,表现为男生的攻击性认知要显著高于女生,其对他人的恶意伤害、报复心态表现得更为强烈。
  (三)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
  学业压力是高中生的主要压力源,较高的学业压力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等后果,它还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并且,时常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个体,甚至会出现辍学、自杀等行为。本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对高中生的攻击性有较为良好的预测,学业压力对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四因子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过大时,会导致学生的攻击性增强,容易出现易怒情绪,有想要发泄情绪的欲望,但由于受到法律意识的束缚,使得攻击行为不能对外时,他们就有可能会转而以伤害自己来发泄情绪。
综上所述,学业压力的轻重不仅对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有影响,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高中生学业的减负工作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而高中生本身也应该合理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科学地安排好时间,作好学习计划,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和教师也应该多鼓励高中生培养业余兴趣,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此来达到缓解学业压力、放松心情的目的,使攻击性行为逐渐消退。
  四、结论
  (一)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显著,女生在学业压力与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都比男生高,农村学生在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也比城市学生高。
  (二)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攻击行为、攻击性认知方面高于女生,女生则在攻击性情绪方面高于男生。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三者的交互作用,来自农村的高一学 生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城市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要比农村学生高。来自城市的男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强。
  (三)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文海,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压力、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95-98.
  [3]朱晓斌,王静丽.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关系的结构模型[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626-628.
  [4]Monroe S M., Harkness K L. Life stress, the “kindling” hypothesis, and the recurrence of depression: considerations form a life stress perspectiv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5,112 (2):417-445.
  [5]Rawson H, Bloomer K, Kendall A.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New York, 1994, 155(3):321-319.
  [6]Arthur N. The effects of str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postsecondary students'cop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8, 39 (1): 11-22.
  [7]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8-110.
  [8]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J]. Oxford: Blackwell, 1993.
  [9]Sharp S & Smith P K. Tackling Bullying in Your School: 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Teachers[J]. London: Routledge, 1994.
  [10]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 5(1):41-46.
  [11]谢利娜.高中生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席居哲,左志宏.不同学习压力觉知水平高中生家庭生态之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3):592-595.
  [13]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2):156-159.
  [14]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1(4) ,100-103.
  [15]文书峰,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666-668.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241000)

上一篇:加强社区矫正执行力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