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6-10-13 10:41

  面对新的大学生群体对体育教育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通过教学影响大学生群体行为,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阐述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体育教育的影响,提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优化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要转变学生意识,增设健身项目等优化途径和方法。


  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大学生强化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手段。目前,当代大学生已普遍进入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的新形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缺乏集体意识,从小享受多磨难少。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着实让社会担忧,诸如军训第一天晕倒等报道屡见不鲜。面对新形态的体育教育,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创新,也是导致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厌烦和畏难情绪的原因之一。许多高校将体育课作为硬性规定的普修课,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些高校的体育课衍变为选修课程,而选择体育课程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学生上课畏难情绪大,兴趣降低。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有效的户外活动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延伸,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其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扩大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能够大大提升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其终身意志锻炼和习惯养成奠定良好基础。而这些正是新形态下的当代大学生所需要提升的。

 

  1.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指导,以运动技术教学为目标,侧重于体育技能传授,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思想,虽然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技能系统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内容及其授课形式和方法一直惜守陈规,由于过分强调形式和行为的统一,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的个体需求被忽视,个体差异得不到展示,同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新形态下的教学态势,高校传统的体育教育,也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及社会对体育内涵的正确认识。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1.1体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部分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体育教育仅仅是基础公共课程,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狭隘地把体育教育等同于体育课这一较小范畴。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机械上课,缺乏对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指导,导致除体育课外的体育活动全部交由大学生自行组织。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由于欠缺专业组织与指导,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达不到实际活动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意外损伤事故不断发生。有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2%的学生是很希望增加体育上课时间的,可是因为专业课的重要性,体育课时增加难度很大。

 

  1.2体育教育活动场地和器械受限

 

  虽然高等院校扩招之后,教学楼和实验楼不断加盖,大学之大限于大楼之大,而不在于操场之大,部分高校用于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场馆严重滞后高校发展速度。有的高校拥有两块以上的体育场,但为了维护场地的草皮以及塑胶跑道,经常不对高校学生进行开放,只作为教育摆设。或者对部分室内场馆实施有偿性开放,体育场馆变成了经营性场所,然而对于基本无收入的学生群体,价位略显偏高,导致高校学生不愿承受或难以承受,进而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外锻炼的质量。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只拥有一至两块标准体育场,特别是集中时间,体育运动区域人满为患,突显了体育活动用地不足。所以在学生当中出现一些富裕群体宁肯去健身房健身也不愿意在校园中进行体育锻炼。

 

  1.3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几乎不变,且内容陈旧,现在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仍旧沿袭中学时期体育教育,如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健美操等传统课程。体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基本相同,课前准备部分一般为队列、准备操;基本部分为某一体育项目技术的练习;结束部分为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现通常为强制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作用,以致学生的练习略显被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特点来讲,容易使其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淡漠,从而削弱了体育教学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和地位。

 

  1.4体育教育受众群体的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90”后也是最活跃的一部分,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特定的成长背景,“90”后学生群体有着其时代特征:他们追求独立,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他们喜欢探索,对于新的事物能很快就接受,同时可以很好的学习接受他人的优点;他们思维开阔,不循规蹈矩。但是他们习惯了轻易获取的物质条件,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身体素质落后于“80”后学生群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高中体育教育成为摆设,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高考,高三就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因为高考成绩不计体育分数,所以也不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体育课往往成了自习课的代名词。进入高校后,高中规律的课间锻炼也随之取消,参与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和电脑,占用了绝大多数业余时间。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2.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是能否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骨干力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1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体质及健康意识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充分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主要是在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耐力及爆发力等方面下降明显;在身体形态方面超重、肥胖现象。大学生超重、肥胖率在大学四年级时达到12%,超重、肥胖会加大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危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很大。当代大学生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指标是评价体质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后果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亟需增强,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及创新意识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强调的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结果。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善于创新敢于创造的人才。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对于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与右脑发达直接相关。体育运动对人的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的发展产生着最佳的效果。体育教学是培养创新及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抓住当代大学生对事物有兴趣的时机,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而不应该是空洞的、乏味的说教和示范。在教学中,运用综合的教学目标,激励学生,群策群力,注意启发学生善于发现、观察和体会群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因此,高校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体育教学是陪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意识的重要教育手段。这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把知识转化为创造的能力。

 

  2.3能够强化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现在用人单位首要强调的是需要有团队合作能力,一些用人单位会采取拓展训练的方式培养员工团队合作精神。如能让学生在学校充分体验和了解,对其步入社会工作将有极大的帮助。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达到此目的,需要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让学生理解目标相同,并且分工明确,共同活动并相互理解,缺一不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知状况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不断发展。

 

  3.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化途径和方法

 

  目前,新形态下高校体育教育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正以“传习式”为主的教学形式逐渐向“能动式”教学形式过渡。面对这样的教学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将随着课程改革而产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善于发现学生特点的敏锐性,既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乐业精神,又要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娱乐精神。既要有尊重热爱学生的胸怀,又要有严格塑造学生性格的教学方法。

 

  3.1要转变学生意识,增设健身项目

 

  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知快,接受快,对旧有观念排斥。传统的“体育课”让其顿生厌烦,如今“健身潮”“减肥潮”充斥校园,如能转变学生观念,对其积极参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要更加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贴近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男同学崇拜篮球明星,可以打破班级、专业等限制,自由组合,考核成绩就是比赛结果;女同学崇尚健美操,也可以引进课堂教学,组建多支团队,教师充当评委角色,给予成绩。全面体现出以体育锻炼为主体的特性,从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健康需求,进而增加他们进行锻炼的主动性,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在体育教学之中,应当增设“健身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运动项目设计要针对学生兴趣进行科学设置,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切实了解体育锻炼对于健身的重要作用,强化体育教育的目的性以及科学性,学会科学锻炼与科学健身,并能应用课堂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来参与课外活动。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娱乐的渴望,开设课程。比如定向运动,利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既包含了体育的锻炼,又能达到娱乐和智力比拼的多重效果。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当代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3.2要引入竞争机制,转变评价体系

 

  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且自尊心强、善于争强好胜。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强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的意义。竞争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当代大学生化知识为能力,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奋发进取、勇敢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以致用。在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动作技术和统一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的体质基础、兴趣、爱好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多采用游戏、对抗赛等系列比赛形式,考核方式也由过去个人成绩,变为团队竞赛结果。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胜与负的经常转变,在复杂多变和激烈的对抗中,让当代大学生体验到各种情绪和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感。通过竞赛体验情绪变化,如成功的喜悦,失利的悲伤等等。

 

  当代大学生喜欢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等,正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成长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建议通过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教学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第一,为很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第二,采用等级评定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可以更加科学评价学生;第三,在体育教学成绩评价中,可以逐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

 

  3.3要加强组织管理,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不仅仅限于体育课堂,更要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依据高校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建立体育项目运动俱乐部或协会,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建设单项俱乐部,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以求满足学生个群所需。并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俱乐部或协会由大学生自行负责进行组织管理,从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有条件的高校,每年举办大学生体育运动节以替代原有的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节要集体育竞技、健身娱乐以及育人渗透等全方位为一体的综合型体育运动节,在项目设置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类比赛项目,让尽量多的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各项体育赛事之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会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引领当代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切实带动高校的体育活动,为实现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新的教学教育形态,高校体育教育要丰富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现实因素,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4.结语

 

  新形态下,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校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将更大。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大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90”后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新形态下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真正意图。因此,改革高校体育教育,转变思维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教育手段势在必行。目前高校所采用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仍旧是传统的单一的结果式评价方法。

 

  总之,新形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传授健康体育思想的最佳途径,并伴随学生一生。高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习惯养成最佳的育人载体,对“90”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既是身体素质的承载者,又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和辐射源。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技术,为他们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苏颜博 来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上一篇: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

下一篇:在创新中寻找学校体育教育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