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困境与超越:我国体育概念研究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5 14:15

  概念之于体育,是揭示体育本质属性和边界的思维形式,是体育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原点。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也曾指出真正的科学运动是从修正其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⑴。体育,一个你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词,说其熟悉是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始终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体育,言其陌生则又是因为,当我们被追问体育是什么,如何给体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时,我们难免会陷入要么无言以对、要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套用美国美学家肯尼克的话说,当没有人问体育是什么时,我倒清楚体育是什么。只是当别人问我体育是什么时,我才答不出来。这似乎仅仅是个面子问题,但事实上呢?放眼于今日体育之大千世界,您会赫然发现一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都在谈论着、实践着各种各样的所谓的体育,,可谓乱象丛生、大开眼界,不说那些以体育之名谋个人私利的不法之徒,也不说那些打着体育的旗号干着非体育之事的政客名流,单说不仅事关学生个人的健康与幸福,而且事关国家的安全与未来的学校体育,对其理性的价值观、科学的定位、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合理的内容体系架构、严格可行健全的保障体系等等,究竟是什么,如何可能,尚需假以时日以进一步协商、对话和定夺。有研究表明,一些如棋牌、魔术、电子竞技等项目就打着多元化、地方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等旗号,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体育课堂ra;—些以自主、快乐的名义进行的放羊式教学,再冠以科学的旗号,使体育课最终异化为游戏课、玩乐课、表演课等正在一幕幕地上演;还有一些地方体育课要么被无故取消,要么被改成语文、数学、外语的自习课,却被视为理所当然,明智之举;一些没有受过体育专业训练、不具备体育教师资格和能力的人,竟然也被称为是体育教师,并光明正大地走上了体育课堂,脸不红心不跳地教授着所谓的体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已时时、处处、事事困扰着真正的体育理论研究者,并直接决定着体育实践工作的成效。

 

  体育到底是什么?30多年的研究,仍无法给出一个清晰明确、能够获得普遍、绝对认可、广泛赞誉的概念或定义,这是一个令所有体育学研究者汗颜的问题,值得所有从事体育学研究的同仁深思。尽管,在今日体育世界里,对体育是什么这个形而上的问题的言说不乏很多自以为正确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体育就是体育,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体育即人的自然化[4],等等,但这些试图为体育界定一个清晰、明确、具有普适性的概念的努力,结果往往是一种幻想徒劳。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一每个人都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对体育是什么任意加以阐释,结果无怪乎是把体育还原成体育属性的这一个或那一个罢了[5]。当直面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的诸多悬而未决的困惑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时,表现出学术失语、理论失效、思想苍白、话语缺位等,体育学虚置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显然,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尚处于一种还无法自圆其说的自发、自为状态,还没有形成功能健全、成熟完善的概念学说理论及其体系以及清晰的学术流派,一些思想观点相互矛盾甚至完全对立。

 

  诚然,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象确实进一步释放了体育的丰富内涵,开阔了世人观看体育的眼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争鸣的公平性、评判准则标尺的缺失又使得学术探究难以达致更为深层、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弥散出潜藏的理解危机和认识缺陷。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无疑会造成体育和非体育之间边界的日益模糊,学界内外对体育概念的认识越发混乱和困惑,进而导致体育理论研究长期裹足不前,永驻学术研究的边陲,体育实践工作也极易异化甚至是误入歧途。

 

  一言以蔽之,体育概念研究已不仅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深刻影响到体育实践、迫切需要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一个能把体育和非体育区分开、真实可靠的阿基米德式新支点的需要,不仅是体育学从学术研究的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更是作为人类特有文化活动的体育繁荣发展的本质需要。在后奥运时期,在体育实践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学界更应该强化、深化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务实体育之根基,特别是对体育是什么这个关涉到体育安身立命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最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应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永不言弃,永不懈怠,甘愿穷其一生为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基本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基。

 

  2困境与危机:体育概念研究实然样态之反思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没有价值。那么,一个未经审视的研究项目或领域同样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体育概念这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来说,如果缺乏自觉、深刻的反思,体育概念研究的价值和成果就难以得到有效彰显和广泛认同,这突出表现在要敢于直面当下体育概念研究所面临的困局、挑战和潜在危机。

 

  2.1学术积累缺失,质与量失衡

 

  聚焦于当下体育概念研究这个领域,可谓大开眼界,发现其正处于一种极端的多元状态——各种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各路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不让人困惑又茫然,羞愧又无奈。

 

  首先,学界的同仁们对于体育概念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好于从新的面向或视角来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概念学说或理论,并试图为体育下一个标准的普适的定义或概念,却对自身以外的他人理论采取不理会的态度,无视抑或漠视他人的研究成果。当下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学说理论林立,如流行的身体活动说、社会活动说、教育说、文化说、游戏说、健康说等M就是其中典型的杰出代表,然而,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又是这种景观的生动写照。诚然,这种态势确实在客观上造成了体育概念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给外界呈现了一幅一团和气、百花齐放盛景,显示出体育正趋向大发展大繁荣、明天会更好的表象,对此我们也理应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赏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繁荣只是一种表象,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假象。原因在于,这些建构出一个个体育概念学说理论的同仁们,由于缺失必要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无法形成应有的学术共识,更无法在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其结果无非是把体育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还原成体育的可能的诸多方面的这个或那个,制造出应接不暇的体育概念,让人愈加茫然无助罢了。当面临来自他人的质疑和现实的挑战时,自然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和发挥应有的效力。如健康说,体育都是为了成全人的健康吗?参与体育的人也都是为了健康吗?殊不知,社会先验地存在,事物的价值往往需要由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自己来追加设定。譬如,竞技体育中的拳击运动,时常会造成运动员身体上的伤病和伤害。显然,并非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助于增进健康。

 

困境与超越:我国体育概念研究之研究


  其次,一些学界同仁尽管也致力于体育概念的探究,但或许是力竭了、疲倦了、绝望了,最终彻底丧失了寻找未来新方向的信心和动力,只能以体育就体育,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聊以自慰。一些同仁似乎看破天机一穷其一生也很难有所作为,无异于做无用功罢了,便不愿或不再涉入此类问题,对学界纷争也不理不睬。一些同仁或许连这一问题意识也没萌生,他们只热衷于、满足于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无视体育概念研究之于体育学科大厦建造和稳固的意义。更有一些同仁甚至认为,体育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研究体育概念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是一个伪学术问题。这种境况必然无益于体育概念研究的理论建树,相反,却极易导致体育学研究成为一门无根的玄学、虚学。

 

  由此可见,体育概念研究领域里的学术群体由于缺乏应有的学术共识和理论规范,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和研究合力,导致研究传统断裂,学术积累缺失,研究成果的质与量失衡,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相反却极易造成学术研究的简单多元和虚假繁荣,潜藏着严重的理解和现实危机。

 

  2.2理论解释乏力,存在硬伤

 

  对于任何一种结构优化、功能健全、成熟完善的概念学说理论及其体系来说,必然会对其界定的那个领域的边界做出明确、清晰的规定。否则,我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来判定此领域和彼领域,概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换言之,一种概念学说理论越成熟完善,它对其规定的那个领域之外的事物或领域内的反常之物就越灵敏,越有效用。即其能够很好地维护该领域内的事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坚决拒绝领域外的事物进入该领域,能够及时发现并果断清理侥幸混入该领域的反常之物。但不可能存在对其他领域内的事物全不敏感而来者不拒、无所作为,即不能鲜明地辨别属于该领域的事物和不属于该领域的事物,而发生把A领域里的aB领域里的b都当成C领域中的c,这样也就无所谓领域ABC,更无所谓abc

 

  以此来观照体育概念研究这个特定的领域,是否存在着一种理论,能够明确而清晰地为体育下一个具有广泛而稳定共识的定义或概念?“没有”!是否存在着一种理论,能够严格地解说体育与非体育之间的边界?又是没有”!是否存在着一种理论,能够对任何据说是体育的事物作一个令人令己信服而毫无争议的裁决?答案还是没有。学界并不缺关于体育概念的学说理论,缘何存在解释乏力的困境?笔者认为,现有的各种体育概念学说理论都存在一个致命的硬伤——无法明晰属于体育范畴的那些事物的类和不属于体育范畴的么,在实践中把任何据说是体育的事物都欣然接受的判误就在所难免,这也意味着无体育。因为,我们无法区分体育和非体育之间的两重性或者不同之处。这种情形在体育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鲜明,蕴藏着严重的危机:

 

  首先,任何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体育之名行非体育之实(或事)。在当今体育世界,体育丑闻时有出现,体育腐败时有耳闻,体育乱象不胜枚举。如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热衷于操办体育赛事,大搞形象工程,建蚊子馆,将体育视为面子、政绩;少数体育官员、裁判贪污受贿,操纵比赛结果,他们将体育视为敛财致富的独门诀窍;某些运动员不顾自身的健康而服用兴奋剂、滥用药物,视体育和金牌为自己的命;大批的足球流氓以真球迷、爱足球的名义进行暴力活动,视体育赛会为自己最佳宣泄、报复的舞台和时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为何会出现这种种乱象?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现有的理论学说无法区分体育与非体育的边界,模糊抑或误导了世人的行为,无法反省自己的非体育行为,同时也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变本加厉地把它变成谋求不正当利益的私人领地,使其充斥着虚假、丑恶、黑暗,体育俨然沦落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边缘领地。

 

  其次,体育成为一个公共、自由、无自我特色的一个领域。一方面,他领域的事物可以极其容易地渗入体育这个独特的领域,如集权政治、商业经济、霸权文化、极端民族主义等,这些领域的学者也往往是在满足了学术上的猎奇心之后,便不再涉足其间。另一方面,在某一时期,学界涌现出一种无自知之明的冒进扩张行为,一时间,各种冠以体育字样的所谓边缘学科跨学科体育**不绝于耳。如果您愿意,您也可以随时随地就创建一个体育**。这似乎昭示着体育学不仅是一门有名有实的学科,而且俨然是一门显学,正日趋繁荣。然而,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罢了,一个连体育是什么都无法清晰言说的领地,谈何来的边界?!那种繁荣只能是各路学者来去匆匆发出的喧闹声而已。长此以往,他领域的标准就会顺其自然地强加于体育这个缺失或丧失标准的特殊领域,继而按照这个()“非体育的标准来规范体育、发展体育、建设体育,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体育将彻底丧失自家的立场、领地乃至根基,最终那个安身立命的本我也会泯灭,本来就十分薄弱的体育学理论加速趋向泛化、分化和虚化,以致不得不自绝于自身。

 

  如奥运会的申办、圣火传递、开幕式、宣传报道等环节,政治无处不在,从奥运会上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到奥运代表团的国旗和国家名称的争执;从冷战时两大阵营对奥运会的相互抵制,到慕尼黑奥运会的政治谋杀等等,体育已成为一个政治无孔不入的领域[8]。又如2009年加拿大汽车大奖赛因经济原因被国际汽联宣布取消,同年法国汽车大奖赛也因难以为举办赛事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被法国汽车运动联盟宣布取消[9]。事实上,体育正在日益疏离原始的冲动,体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经为人熟知,体育竞赛的胜负时常被不负责任地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联系起来,身体成为国家与民族形象的粗陋象征……与此同时,体育竞赛还处于货币的严密监控之下。从训练、赛事规模到媒介的传播,货币的数量可以使一场竞赛轰轰烈烈,也可以使另一场竞赛萧条冷落。无论是门票出售、广告、冠名权、转播权还是抽奖、赌博,体育赛事正在愈来愈紧密地纳入商业形式。

 

  最后,体育与非体育边界的模糊,也必然导致学术批评的无度无序。纵观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各种纷争(争鸣),甲说甲的,乙说乙的,丙说丙的,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情况居多。为何?原因则在于学术争鸣或批评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准绳之上,如道德原则、规范原则、理论对等原则等,否则,双方就只能将个人的趣味、意志、价值取向等权当是标准,这种批评的合法性、正当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就非常值得怀疑。事实证明,这种所谓的体育争鸣,往往无效,很可能使本来就很稀缺的体育争鸣最终演变成无谓的争吵,自觉或不自觉地使体育概念愈发扑朔迷离、捉摸不定。

 

  2.3理论影响力有限,生命力脆弱

 

  对于任何一种成熟的概念理论及其体系来说,必然对其界定的那个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生命力也并不直接取决于客观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本身的概括力、解释力以及运用性的大小。聚焦于当下各种关于体育概念的学说理论,尽管当中确实存在一些见解独到、观点鲜明、新颖的学说理论,但总体而言,鲜有影响力深远、认同率广泛、解释力强、应用面宽广、生命力持久的体育概念理论,而且,由于理论自身所包含的不可克服的悖论或自具的先天缺陷,导致有些学说理论本身互相矛盾,但又难分高下,当遭遇来自他人的批评和质疑时,就难以做到令人心悦诚服的自圆其说。结果,一些体育概念学说理论显得形单影只,只能自我欣赏,一些则被学界同仁简单否定抑或被曲解、误读,很快也都如浮云一般,风来云散,影响力逐渐丧失,生命力渐消,进而使得原本就欠缺体系的体育学显得更加支离破碎,无法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

 

  放眼于今日学校体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何设置,什么是该教的,什么又是不该教的等等,在一个不清楚什么是体育什么是非体育的时代,这些究竟如何得以科学和可能?事实上,就连体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正当性,也是个颇为让人困惑和生疑的事情一人们既然无法言说什么是真正的体育,却又教授着各式各样的所谓的体育。媒体就曾报道过某市部分学校取消过体育课,也曾有高校专题研讨关于大学体育课到底要不要取消这个问题。何以走到这种地步?我们的明天在哪里?这些显而易见的危机信号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学界同仁的深思和警醒吗?

 

  窃以为,这与当下大多数学界同仁对现有的各种关于体育概念学说理论的态度有关,存在着简单否定、不理不睬,无意甚至故意曲解、求全责备,盲目认同、随意应用等情况。事实上,理论及其体系本身只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11],但由于受研究者自身的素养、研究视角或视域、研究方法论、研究立场动机、研究现实条件以及理论及其体系本身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等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研究质量差异很大。因此,仅凭理论体系不能说明科学发展的本质[12]。对于当下学界存在的关于体育概念或定义的各种学说理论,我们应理性对待,决不能把它们都视为科学的、成熟的和先进的。但追根溯源,问题则在于现有的各种关于体育概念的学说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和缺失,影响力有限,生命力短暂,加之缺失任何可资评判的尺度和准则,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批判和取舍,难以达成有效的认知共识,实践工作中的困惑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释疑,从而极易走向异化甚至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由于体育概念研究的同仁们缺乏必要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导致体育概念研究的学术共识难以达成,研究传统难以得到有效传承,学术积累成为难事,研究成果的质与量失衡,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和硬伤,理论解释力、影响力有限,生命力脆弱,产生各种体育概念学说理论越繁荣,学界对体育内涵的认识就越混乱越困惑的悖论,难以获得学界内外应有的认可和广泛的赞誉。可以说,这也是30年以来我国体育概念研究的症结所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诊断,无意否认前人的历史贡献,无意以后见之明苛责前辈,而在于正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凝聚共识,科学谋划体育概念研究的未来新路向。

上一篇:角色理论视角下中国学校体育定位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理论本质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