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2 12:10

  1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而变革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自然也就引起了图书馆界广大学者的格外关注和深人研究,2009年,朱月梅、张琼、任静等人初步提出了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方法;2010年,鄢小燕、齐亚双、梁爱东等人总结归纳了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现状。随后对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切人点越来越广泛,相关文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为了获取最新、最全的信息,笔者对2009-2015年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有关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归纳和整理该领域内的研究文献,得出目前对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理论研究以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概念、内涵、意义、模式等最为普遍;应用研究以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方法、设计框架、实例介绍、软件开发等频率最高。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虽然都有涉及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研究体系已初具雏形,但仍停留于基础理论及规划应用的研究阶段,且研究深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尚未触及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关键及核心内容,例如,基于用户心理及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却容易被忽略。事实上,目前硬件设备、开发技术已不再是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用户需求、资源构建、服务方式等才是影响当前移动图书馆发展的焦点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基于用户需求提高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及效率,是当前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


  2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将人们的日常活动从物理空间带人了虚拟空间,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则将人们的日常活动从虚拟空间带人到了移动空间。图书馆信息服务活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呈现移动特征的社会大环境下必将演化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活动,这给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需要深刻认识所涉及的诸多变化,唯此才能制定出有效性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策略。


  2.1服务业务的变革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时代的到来,以纸质图书资料为主体的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图书馆需将移动阅读器及移动客户端APP推荐给用户,用户除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从移动图书馆下载基本图书资源信息外,还可开展如资源重组、科技查询、资源加工等新兴业务,这就要求移动图书馆对自身的信息服务业务体系作出调整和改变,甚至是全面地转型。


  2.2服务对象的变革


  网络通信技术跨越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地理位置限制,这就拓宽了移动图书馆的客户服务范围,服务对象也从本地用户扩展为全国或者全球用户。用户可通过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在世界各地访问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享受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服务。另外,移动图书馆服务业务的变化,还会带来一批除了阅读需求以外的其实信息服务需求用户,这将进一步扩大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规模。


  2.3服务方武的棄革


  以往用户在图书馆查阅图书信息时,不仅会因电脑有限而等待较长时间,而且很容易因为逾期还书被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及浪费了用户的时间金钱。移动图书馆移动终端的应用,可实现用户对电子资源的在线访问和集中检索,避免了以往图书馆阅读服务时空方面的束缚,用户可随时随地地获取移动图书馆的相关信息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所面临的新变化,事实上就是其优势所在,移动图书馆能突破时空限制为用户提供除图书资源以外的更多的信息服务业务,不仅拓宽了服务范围,还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率,为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科研及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基于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地位,如何利用其诸多优势促进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持续发展,是图书馆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3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策略


  面对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对象及方式的变化,需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通过服务途径的优化和完善来实现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健康发展。


  3.1迎合用户需求


  可以说,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心理及行为决定着信息服务要求及质量,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用户的具体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移动图书馆以用户信息16需求为中心,在准确把握用户信息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有效性的信息服务具体方案。


  (1)广而快的用户信息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们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强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基础知识,意味着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广泛性特征。另外,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频繁,要求人们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特别是一些科研型用户,需实时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前沿科研成果,这就要求移动图书馆提供更为实时、动态的信息服务,把握用户对服务信息的快捷性需求。唯此才能保证所获取知识信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2)多元化的用户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的时效性决定着移动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相比,其信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适配间隔更短、变更节奏更快,再加上用户群体、年龄、职业、专业等各个层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是需求内容的多元化。由于图书馆用户个体的差异性,自然会对具体信息服务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专业知识、技术方法、科研资料、阅读材料等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二是需求途径的多元化。目前图书馆用户获取信息腋务的方式既有传统到馆服务的方式,又有实时在线服务的方式,例如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根据个人习愤以短信、彩信、网站、微信、APP等多元化的途径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而且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这种信息服务需求途径的多元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3)个性化的用户信息需求。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往往都希望付出最小的工作量,即要求图书馆提供更高效、更快捷、吏精准的信息服务,从而节省自身的时间、金钱及精力。但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里,用户容易出现资源迷航现象,他们更希望图书馆针对其需求,对分散、杂乱的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后传递给他们。通过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只需通过一个节点或同一界面就能高效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3.2整合信息资源


  电子文献及网络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比重的增加,改变了传统以印刷文献为主体的图书馆馆藏结构,将馆藏资源分为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由于实体馆藏资源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而虚拟馆藏资源又不能完全取代实体馆藏资源,这就意味着二者必须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因此,馆藏资源整合不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信息资源载体的完善。移动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各类纸质资源的补充和完善,还要增加多媒体资源、电子资源,特别是部分纸质资源可以借助数字处理工具转换为电子资源,从而保证信息资源载体的完整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二是特色信息资源的开发。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例如善本古籍、地方名人手稿等,特别是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资源更应深人挖掘。三是信息资源格式的统一。为了方便资源的归类存储及用户的获取使用,应充分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工具将数字化资源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格式,这也有利于其他合作图书馆的数据共享。四是云端信息数据的应用。随着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断补充和累积,普通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借助“云”服务器来解决资源存储问题。通过云端信息数据的储存,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还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在云环境下,全球范围内的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都有可能被聚合到“云”服务器中,图书馆仅需归类、管理资源,并制定相应访问规则;而用户只需按照访问规定就能获取世界各地的数字资源,这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及用户信息服务的获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3完善服务途径


  目前移动图书馆常用的信息服务途径有短信、微信、网站、APP应用这几种,同样的信息服务内容,可通过多种服务途径来完成,因为各种服务途径采用的技术是不同的,所以所实现的功能及产生的效果也是有区别的。其中,APP应用功能强大、服务丰富、交互性好,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将成为未来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流途径。但从目前移动图书馆APP的开发及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着权限限制、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1)扩大访问权限。为了方便更多用户获取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应采取借阅证号和用户自行申请账号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用户访问权限。读者在查询单个移动图书馆馆藏资源时最好无需认证,直接登录所申请的账号通过个人中心服务查询即可。这样非本馆用户不仅能查询馆藏资源,还能可通过个人中心享用个性化服务。既然移动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移动图书馆也应超越本馆服务范围,向非本馆用户开放信息资源服务。另外,还应增强移动图书馆间的合作,降低各自访问门槛,通过组成移动图书馆联盟共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完整的信息服务。


  (2)完善基本服务功能。没有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完善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的各项功能,不仅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各项信息服务需求,还能增强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易获取性及易用性,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及使用意向,从而提高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性。在功能方面,除了基本复制实体图书馆具备的信息服务相关功能外,还应提供提前预约、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等服务,以助于用户使用多个移动图书馆的多项信息资源。


  虽然APP应用功能强大、发展前景无限,但在服务途径具体选择过程中,还需考虑服务内容特点,结合图书馆整体规划、经费预算及技术实力,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途径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彭欣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上一篇:独立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