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聋哑儿童的人格特点与特殊教育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06:41

第一篇:浅谈聋哑儿童的人格行为特点与特殊教育研究


  聋哑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即作为自然人,又作为社会人,而学生的身份又使他们有着与其他儿童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聋哑儿童应该有着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生活、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由于他们现实的生理缺陷,又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不同,表现出某些特有的心理、性格、人格以及行为特点。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倾注更多的爱心,认真研究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实施特殊的教育与关怀。


  一、聋哑学生人格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人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由于聋哑儿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使他们与健全人交流有一定障碍,很多信息他们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很多,只能用眼睛看到事物的表象,深层的东西无法理解,这就使知识的传授比较困难,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大多数的聋哑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心理学认为,自卑是相对自信而言的,指对自己 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通俗的讲,如果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软弱无能的,不健全的,甚至低人一等,如果自我怀疑,犹豫不决,对自己的评价尖刻,而且很难感到生活的美好,那就证明已陷入了自卑的深渊中。聋哑孩子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长期游离于健全孩子之外,看到别人唱歌、听音乐、讲故事、与朋友说笑等等,他们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此,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常人矮一头,在这种心理长期作用下,他们逐步走入自卑的状态。


  在性格上比较孤僻。绝大多数聋哑孩子居住的地方,在一个自然人群中聋哑人几乎没有,或只有他(她)自己,因此少有朋友。他讲的话别人看不懂,别人讲的话他也不理解,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有时会遭到同龄孩子的嘲讽、欺负,或来自周围人的误解或耻笑,所以,使他们过早的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从而变得很胆小怕事,越来越来不愿意同健全的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慢慢变得孤僻起来。


  在行为上常有某些不良举止。许多聋哑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们有较大的诱惑力,当在物质上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会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等。而人们对这些不良行为的谴责他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听不到人们的议论,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及健全孩子。而一些父母对他们的过份的偏爱,生活上照顾有加,教育却比较少,也会助长聋哑儿童某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情感上不懂得感恩。由于聋哑儿童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包括与他们父母的沟通),所以聋哑儿童与人们的情感交流较少,加之人们对残疾儿童的同情,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很多的关怀、同情与帮助,使他们获得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聋哑儿童也认为这些同情与关怀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在聋哑儿童的心里缺少了些许感恩之情。


  二、特殊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让聋哑儿童健康成长


  走向社会,在与正常儿童接触中感受幸福。有教育家说:“在教育大纲和教材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


  给予聋哑学生幸福,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聋哑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其他孩子是平等的。为了创造聋哑儿童能与健全儿童接触的机会,学校组织他们与正常学校的学生联欢,而联欢的准备过程就是快乐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练习,做到让每个聋哑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联欢会上聋哑孩子和健全孩子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欢笑,如果语言交流上出现了障碍,他们就动笔写或请老师翻译,慢慢的聋哑孩子的心打开了,能主动与正常孩子接触,同时品尝到了其中的快乐。每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是恋恋不舍,他们互相交换礼物,互留联系方式。为了增进聋哑学生对正常学校的了解,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正常学校学习烹饪技术,他们和正常的孩子在一个课堂上,学习一样的知识,平等相处,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正常人接触交流,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感受到真爱与幸福。


  创建各种载体,丰富聋哑儿童生活。轻松有趣的文体活动,可以愉悦聋哑学生的心情,陶冶情操,还有利于聋哑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养成,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体魄的形成。学校和班级有计划的组织的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趣味运动会、体操比赛等。为了迎接体操比赛,学生每天都会自觉练习,做的比较好的帮助差一点同学,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看台上学生呐喊助威。这些活动让聋哑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的意识,培养了聋哑儿童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为了使聋哑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关爱,我们有选择的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跪羊图》和《弟子规》,用图文并貌的形式,使聋哑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内容,通过学习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孩子不宜,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本分。我们还召开“父母养育了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讲一讲眼中的父母,写一写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主题班会上,聋哑学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父母的辛劳与不宜,许多学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弟子规》是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里面有许多儿童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把《弟子规》的学习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同学,诚实守信,做一个仁爱之人。通过这些学习教育,聋哑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了感恩,并在感恩中体验快乐。


  关爱与严格要求并举,使学生健康成长。聋哑学校的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相比,需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关爱与热情,精力与时间。教师以爱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不用自己的教师权威强迫、压制、斥责学生,在任何时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弱,而住宿学生有很多,所以得经常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如果病了带他们看医生,生活上缺少什么带他们去市场,手把手的教他们整理内务。教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情感上也与学生更亲近,于是常常会有学生向我倾诉心中的喜悦和烦恼。开始,我总是在听完他们的话后,给他们的行为下一个结论,以期指导他们以后该如何做。但我逐渐意识到,这样是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而事实上,我也不能确信自己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更何况即使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那也是剥夺了学生自主品尝人生曲折的权利,就像风雨和阳光同样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聋哑学校的老师,不应该给他的“植物”搭起与世隔绝的暖房,更不能拔苗助长,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适时的建议者和指导者,这样孩子们就有了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幸福的。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2014年12期  作者:高玉芬


第二篇:浅谈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聋哑学生作文教学


  特殊教育教学中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单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只能是手语和书面语言。手语作为聋生的基础语,给聋哑人交流带来及大方便,自然有其重要性。然而,聋生终究要走向社会,接触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懂手语或懂少数手语的正常人,要与他们进行熟练而正常的交流,主要靠书面语言。因此培养聋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从写完整的句子,到能迅速写一段通顺的话,再到熟练的布局谋篇,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呢?我认为重点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


  课堂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对某项内容重视,学生学的积极性就高,效果就好。与老师们探讨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时,许多老师谈到一是学生愁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二是老师愁批改作文(聋哑学生由于听力、语言障碍,写的句子往往词序颠倒,意思不完整,批改起来很伤脑筋。)三是考试猜题。因为考试时作文题目大都与学过的某一篇课文类型相同,只要学生能背熟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考试一般能应付过去。再加上作文教学见效慢,评分具有可塑性,各学校又普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定教师优劣的主要依据,老师们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也就顺理成章。然而,老师们请不要忘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是正确表达的基础,作文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的综合体现。因此,一个人的作文水平代表着他的语文水平,一个作文水平高的人考不好语文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聋哑学生熟练掌握书面语言这一与正常人交流的主要交际工具,以便于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坚持不懈的搞好作文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学生的学习才会变的主动。可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想起了我上学时语文老师特别关心我,他的课我就特别喜欢上。于是为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喜欢上作文,我与班上每一位同学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与他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一起去放风筝,一起做游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浓浓的师生情。使学生喜欢我,喜欢我上的课,进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聋哑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正确地引导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们由于受到听力制约,再加上年龄、知识、能力的限制,接受外来信息少,刚开始写的句子往往词不达意,词序混乱。针对这种状况,我利用一切机会,从指导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有一次晚饭后我和学生一起看电视,一个学生用手语打了“NBA、姚明”两个词。我知道他是要看“火箭队”的比赛。我在转换频道后,引导大家就“NBA、姚明”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发言,我一一给予指导、鼓励。当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出了“姚明是NBA球员”这样完整的句子后,我马上给予表扬,并鼓励他把“火箭队、优秀”等词语加进去。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经过一次次修改后,这名同学说出了:“姚明是美国NBA篮球联赛火箭队的优秀球员”这样通顺完整的长句子,我立即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就这样,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教师本身要喜欢作文,并善于指导


  要学生们喜欢作文,首先老师要喜欢作文。然而多数老师安排学生作文时,只给定一个题目,提出一些要求后,放手让学生去写,自己却很少动笔。另外许多老师对不同作文的批语往往雷同,缺少针对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就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不知如何迈步一样,不知怎样写,写什么。对写出的作文也不知道哪里好,还存在什么缺点。要教会他们作文,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作文。你只有亲自“下了水”,才能知道“水”的深浅,准确把握每个学生每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及不足,批改才有针对性,讲评才能评到点子上。并且老师和学生一块作文,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必须解决好一下问题:


  1. 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即使大手笔也写不出好文章。可见充实的素材是写作的前提。可是材料从何而来?聋哑学生本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就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与别人交流,对身边发生的事多看、多想,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掘出所蕴含的积极的东西。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各类报刊、课外读物等,只要学生能读懂得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另外老师也可以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总之,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感情的积累。只有平时注意多积累,作文时才有东西写。


  2. 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材料


  作文就是要把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东西写下来。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很多,关键就在于“有意义”。那些才是有意义的呢?这就是选择材料。怎样教会学生选择材料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实例讲述。比如作文题目是记一件事,我们已有的材料是两个人打架的场面,该选择那些作为写作重点,要视我们确定的主题而定。如果你确定的主题是赞扬劝架者热心帮助别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就着重写他如何不惜耽误自己的工作和休息,不怕受伤,怎样苦口婆心的劝说双方……,如果你想借此批评人们只围观不劝架的不良风气,就着重写围观者如何起哄,面对头破血流的挨打者无动于衷……,对双方如何谩骂等无意义的内容就不要写。总之选择材料的方法就是:确定正确地主题,选取最能突出主题的材料。


  3. 勤练笔、反复改


  要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又不能随便增加语文或作文教学课时,这只能靠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练笔。不一定非要写整篇的作文,可因时而异进行一些扩句练习、片段练习,这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坚持每天写日记对提高作文水平也很有帮助。写日记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有利于掌握写作技巧。其次,反复修改,不仅自己改,而且请别人帮助修改,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写的时候由于思维不严密,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这些都需要通过认真地修改,才能是文章逐步完善。


  总之,我认为要提高聋哑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首先要解决上述几点。只要老师重视作文教学,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再加上正确地教学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2年3期  作者:王春梅

上一篇:现代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论文(共2篇)

下一篇:幼儿园多动症儿童教育研究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