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12 12:07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在校学习及未来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厘清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并分析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迫切需求。从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方式的嬗变出发,调研并总结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调研结论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五维度、三层次”的内容体系、培养策略以及“一个目标、两类支持、三个阶段”为主的培养模式,为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入了创新融合阶段,学校教与学改革和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迎来升级发展新机遇。在教育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教育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原动力,为教育事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前师范教育紧迫又重要的任务,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未来智慧教育价值落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方式的嬗变


  1.1学习方式变革:从知识获取到智慧提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从学习环境来讲,智能信息技术将为教育提供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为教与学过程创建智能学习环境。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协作化学习、定制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学习社群联接,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2学习空间: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全空间


  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全空间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分析、构建多元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2]。网络学习空间将有效扩充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环境,未来教师要学习并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应用,学会并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3学习支架: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和教师“教”的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传授者变为學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新的角色下,教师除了要熟悉和精通学科教学内容和全新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比如知识检索、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制作等,从而提升自己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实施能力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2.1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设计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测量量表,查阅相关领域研究文献、评价标准和现在已有部分类似问卷,选用并改编了部分已有问题后形成该问卷整体内容。问卷包括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共计43个题目,调查维度为:①信息技术意识及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教学环境情况;②学科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应用能力;③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④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2)信度检验


  2019年12月运用该问卷在A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试测分析,试测中被调查的样本总数共有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之后对80个样本进行分析和信度检验。通过题目遗漏值分析、均值判断、独立样本T检验等环节后删除了问卷两部分各一道题后确定了41个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量表。最后对试测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82,各维度Cronbach系数均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2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从陕西、甘肃、重庆等地各选2-3所中小学开展调研,使用问卷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共18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对其中的14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得分均值为2.52,均值范围在2.23-2.72之间。根据量表设计内容和被调查教师得分情况,对所有均值水平划分5个等级,并统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频度分布(见下表1),以便更清楚地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目前信息化教学能力整體水平不容乐观:其中,46.89%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比较低或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表现为在教学中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一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熟练程度不高,教学应用较浅,占调研总体的45.52%;只有少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或较高能力水平,这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有独到见解,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自身水平提升,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仅占总体教师的7.59%。


  3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3.1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


  师范生作为未入职的教师,具有双重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根据其双重角色特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服务于两大目的——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3]。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时,根据前文调研的结果,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作为逻辑起点,以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需求为依据,制定可顺接在职教师素养能力要求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师范生分类分层渐进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3.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体系


  基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进一步细化师范生各维度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和规范,我们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五维度、三层次”内容体系结构,可以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参考。


  (1)维度一:信息意识与责任


  ①通用要求: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意识;②进阶要求:理解教学改革政策和原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③发展要求:深刻理解信息化教学变革的目标,具备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念,参与设计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计划。


  (2)维度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①通用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工具和技能,熟悉常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设备性能与使用方法;②进阶要求:熟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解决问题,并对学习资源监控和管理;③发展要求: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共同体,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培养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技能。


  (3)维度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


  ①通用要求:将信息技术和设备融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②进阶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广泛接触实际问题;③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模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体验学习并掌握认知技能。


  (4)维度四:学科教学分析与评价


  ①通用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并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进阶要求: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在各种情境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当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并合理收集、分析学习数据;③发展要求: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下能够预测并合理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教育大数据精准分析教学、决策教学。


  (5)维度五:信息化与自我发展


  ①通用要求:具备必须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进阶要求:通过网络与同事和外部专家或学术团体交流,支持自身专业发展;③发展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教科研探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4.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础条件和保障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同时学校要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贯彻以学生学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现有信息化环境,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师生现状等,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思路,建设简单实用、功能完善、能服务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环境。


  4.2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融合:立体化多维空间学习支持服务


  高校要积极尝试建设多用途灵活性教室、多功能图书馆以及室内外公共开放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智慧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最终形成高校新型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4],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优势,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模式,真正实现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变革和提升教与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课程体系重构基础上,鼓励师范生利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空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条件和实践价值,如图2所示。


  4.3多模态教学与学习支架:数字资源支持的多元学习路径


  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教学过程遵循“教师→教学支架→学习资源→学生”的流程的多维互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概念图、信息化学习指导、问题解决路径和建议等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变革,让老师的“教”变为引导、支持、帮助、协作,让学生的“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合作地学、创造性地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支架,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顺序,使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4.4以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教学决策的依据


  师范生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的相关技术与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常态数据,以学习分析结果精确诊断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服务能力进行及时干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指导服务能力提升。數据驱动的学习分析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数据提取分析,为预测并处理教学行为提供重要依据,为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弥补当前评价主观型强的缺憾[5]。


  4.5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为职前教育和职后能力提升教育搭建“立交桥”:在教学形式上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态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我发展,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5],使其获得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学习资源储备上要促进学校教育和职后自我发展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适合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的职后发展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第三,高等院校师范专业除了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未来职业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为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通渠道。


  5总结


  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来讲,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结构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分类分层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以便满足不同类别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与自我发展、创新融合、分层递进、行动本位、资源与环境支持等[6],基于此设计构建“一个目标、两类支持、三个阶段”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对教育信息化时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如图3所示。


  “一二三”模式中的一个目标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习习惯和方式变革;两类支持即教师、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平台的环境支持;三个阶段即课堂教学实践阶段、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实践阶段、真实情境实习实践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发展设定与师范生能力和发展阶段匹配的学习实践活动,师范生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化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平台、实习实践真实环境等的支持下,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和学科内容的专题式、情境式、探究式、案例式、自主式、协作式、体验式等学习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进化和发展要经过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知识深化和融合应用、知识创新与自我发展等四个逐步提升的阶段。

上一篇: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