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新时代我国师范教育公费制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3-12-12 14:10

  摘要:新时代国家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不是对过去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下,作出的一种政策调整和升级,由“免费”到“公费”不只是语言文字的简单变化,而是更加彰显了师范教育公费制的价值意蕴。作为新时代的公费师范生需要切实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公民责任,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践行公共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教育;公费制;价值意蕴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明确要求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进一步营造。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出了改进和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的决策部署。为落实贯彻《意见》精神,2018年8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至此,存在了十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宣告终结,免费师范生也由此踏入了“公费”时代,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对具有坚定信念、高尚道德、深厚学识、仁爱品格的农村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需求日益迫切。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新政策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全面改进和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对过去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肯定过去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过去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体现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又预示着国家对公费师范生的更高期待和要求。“从‘免费’到‘公费’的升级,本质上是公共性的升级,是一种公共责任的定格,其目的是从‘贫贫相依’向新时代公费师范生作为优秀考生和优秀公民的一种符号与精神象征的方向转变”[1]。在新的历史时代,人们对师范教育“公费制”寄予了更多期待。就公费师范生的公民身份而言,师范教育公费制在师范生的义务、责任、形象和精神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内涵。


  一、公民义务的履行


  义务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在法学上含有规范、责任、约束、手段等说法。公民义务指享受权利的主体应当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主要依靠来自国家法律或行政的强制力来保证履行。它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等基本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马克思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经典公式。公费师范生有大学生和国家公民双重身份,既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另外,作为大学生,他们在读期间享受高校规定的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与收费制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公费师范生享有特殊的权利,如免学费和住宿费,享受生活与实习补贴以及不同的教师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在毕业后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国家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他们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公费师范生在享受特殊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省、地方和学校三方协议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如回生源地任教,教育工作服务年限6年以上,违背协议要求的必须退还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还有就是公费师范生在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些都是公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显性义务。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还有隐性义务,即在校学习期间,有义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上述种种义务是通过具有法律性、约束性和强制性的协议来保证执行。政府和公费师范生是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两个民事主体,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要遵守作为民事合同的服务协议。签订协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在公费师范教育上的宏观调控职能,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学生选择的自愿性,还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平衡性。公费师范生的义务不仅是单个公费师范生个体的义务,也是隶属于公费师范生群体的共同义务。作为民事协议,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应是大致对等的。公费师范生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后,应该履行入学前所签的协议。这也是所有公费师范生的担当。


  二、公民责任的担当


  公民社会责任,简称公民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国家给公民提供了社会资源,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可以享受和使用这些资源,但也必须承担国家规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既是一种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一种法律约束,受法律管辖。教育,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人文的奠基,也是如今国家和党的发展大计。而教师这一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公费师范生要切实承担起历史和国家法律赋予教师的社会责任,把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使命,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根本职责,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根本追求。“公民责任担当实现的根本路径就是凝聚公民社会责任价值认同,在充分了解社会责任道德价值和社會价值后,公民应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分内之事,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习社会公共文化,肯定社会责任价值,产生社会责任担当。”[2]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社会性职业,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这种职业凝聚着社会责任。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教师的功劳。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而且也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只有教师爱生如爱子,爱校如爱家,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认真负责,才能堪当重任,才能培育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新的时代呼唤有责任心的教师。为此,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各类院校要进一步修订和优化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德教育,大力培育师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教师职业认同。师范生要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内化教师文化,专心学习从教本领,不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规范品行与道德,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公费师范生要按照国家培养目标和要求,把自我打造成优秀的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三、公益形象的塑造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教育具有自身的利益属性,也具有一般的价值特征。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不断探索教育运行的规律,深入分析教育的属性,力求均衡教育的资源配置。鉴于对教育的属性、价值的判断以及规律的概括,人们逐渐视教育为公益性事业。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受教育者直接受益,而且整个社会及其成员也间接受益。这种受益既有经济回报,也有非经济的报酬。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消费事业,还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劳动,教育在实现个体功能的同时,还积极追求社会功能的发挥,不断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教育处处在彰显其公益性。教育公益性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及其培养出的各级各类人才来体现。国家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等无疑在向公众塑造公益形象。免费师范生改称公费师范生,使得“免费”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公费”一词,让公费师范教育增色不少,不但使教师职业吸引力与日俱增,而且让在读的公费师范生感到自豪。公费师范教育政策自上而下的实施,惠及广大贫困家庭,给一部分热爱乡村教育的孩子带来了福祉。所谓形象,就是对某人或者某事物的视觉记忆、印象、评价等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对事物和人抱有特殊情感的影像。形象塑造是根据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去挖掘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行为,只有当时代所认可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在外部装扮和内在的表现上体现出来时,他才可以称为好的形象设计。所以,除了服装外,个体的表情、谈吐、仪态、涵养都是形象的一部分,好的形象是一个人综合的考量。形象塑造的核心准则就是抓住本色形象,再去剖析角色形象。塑造公费师范生的公益形象,就是要充分展示新时代公费师范生群体职前职后阳光美丽、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美好新形象。公益形象的塑造不能只是外在的师表形象,还应包括内在素养的提升,美好心灵的陶冶,做到内在和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


  四、公共精神的培育


  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不能将自身作为孤立个体,而是要与其他公民、政府、国家建立起联系。作为社会成员,公费师范生在享受社会公共福利待遇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保护个人利益,也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就要积极培育公费师范生的社会公共精神。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让公费生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政府要加强法治和道德建设,倡导形成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尊重、友善、关爱、接纳、奉献的公共精神。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公共精神和个体精神、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突出强调公共精神超越个体精神,实现公共和个体的有机融合。当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自觉放弃个人利益,选择公共利益;如果当公共精神有悖于个人精神时,那么个人精神要让位于公共精神,并用公共精神调节个人精神。此外,社会也要鼓励合理的个人精神积极张扬和表现。最后,培育公共精神,就是要鼓励当代公费师范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公共事務建言献策。学校要采取组建协会和公益团体的方式,注重角色分配、责任划定和评价考核,带动更多大学生投身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既注重培养的结果,更注重培养的全过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实行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意义重大: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养优秀师资,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人职业发展。过去是“免费”,现在称“公费”,这不仅是文字的差异,更是师范生培养政策的提档升级,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免费师范生的“升级”,公费师范生政策将公民教育和公民义务融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公共意识,塑造公费师范生应有的优秀公民道德形象,有利于提高生源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公共责任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西部省份和偏远乡村学校任教,体现了作为公民的责任担当和义务的履行。新政策是对过去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既有利于解决悬而未决的种种问题,也有助于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从高考模式逐步改革,到现在的免费师范生改革,说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说明我国教育发展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上一篇:清末女子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下一篇:苏联学者对师范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