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师范生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03 11:55

  道德行为习惯在学生行为习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的分析,结合实际找出了影响其的各种因素,进而总结出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道德行为的表现是衡量学生的品德是否符合社会和学校教育要求的重要标准。我校是一所以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专业为主的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所以培养学生具有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

 

  一、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分析

 

一是缺乏道德自制力和自律力。目前,五年制在校学生大多在1620岁,正处于青年初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但心理还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自制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热点和事物所迷惑。比如,原来做人做事能以诚实守信为宗旨,但是当身边的同学通过不法手段也能达到目的时,就会思想不坚定,做人做事随大流。

 

二是缺乏对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的正确认识。五年制在校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等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常常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缺乏基本的自律自控能力。

 

  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现在社会很浮躁,很多人都想走捷径,都想不劳无获。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却又不可能与社会隔离,因此,无论好的或是坏的社会风气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

 

  2.集体和同伴

 

  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校主要由系部和班级为单位参加各种活动,在课下或者校外,则与身边的同伴一起学习生活。集体和同伴是他们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集体和同伴价值观等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及习惯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3.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教育的基础。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及影响,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的发展。学生最初阶段的道德行为是由家庭直接决定的,父母的道德行为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

 师范生道德教育

  4.学校

 

  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而教师的表现尤其重要,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在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道德示范行为教育学生。

 

  三、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及习惯

 

  1.外力的激发

 

外力激发首先需要从外部因素抓起。要给予学生适度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压力,使学生在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下,参与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

 

如果学生处于过度被保护状态,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就难以产生自觉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行为是道德习惯的外表,而动机是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因此要善于提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动机与愿望。成就动机源于获得被认可、被称赞的内在需要,学生有了成就动机,更容易产生不断实践探索的愿望。

 

  2.内力的调节

 

道德行为,即个体在实现某一道德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的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道德行为自信度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某个道德目标的主观判断。第二,道德行为自信度产生于事情或者行动前,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预期。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自信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关措施及调节机制,提高他们的道德行为及习惯的自信度水平。

 

  3.外力内力的共同作用

 

道德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的品德言行和修养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是否重视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家庭环境氛围是否和谐、民主都会影响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校园环境对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

 

在学校,我们可以设置德育墙,向学生推荐一些美德、励志故事,提高学生修养,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同样,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及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等都对学生道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张艳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 201512

上一篇: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

下一篇:幼儿师范学校泥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