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2
摘要 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培养—科研创新实践”的三步循环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并在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创新教育;基本内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abstract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a cyclic teaching mode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classroom-innovation awareness in cultivation - innovative practi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concluded,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students,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what’s more,it was practiced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s,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basic implications;educational mode;educational reform
  
  创新是人的最高智慧品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1]。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创新史,是人类社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历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向智慧和人格的宝塔尖迈进,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
  1 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它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具有全面性、结构性教育革新的教育发展价值。在追求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一方面,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在现代的知识经济型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为此,笔者提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培养—科研创新实践”的三步循环教学模式[2]。首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枯燥的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地、积极地融入其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积极地将学生引入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理论知识创造科研成果。显然,在该教学模式中,每一过程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利用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改革,整合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2.1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调整课程结构的目的是要从课程设置的总体上,建设一个相关学科间的基础教学平台,进而建立更大的本科教育平台,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尽快参与研究工作,形成学习与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此外,在整合各技术类基础课时,为避免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精简教学内容,保证有一定的教学时间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下,普遍存在学生成绩很高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低这一现象。显然,这些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让双方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且,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最先在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编写了相应的农业机械学电子版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基于学生基本素质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农业机械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作了介绍,为学生接触实际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就教学实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在农业机械学的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通过拷贝、研读其电子版内容,就这门课程的某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也就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课堂上实施多媒体教学,并且鼓励学生对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问题登台自由发挥,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的见解[3]。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夯实了基础。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从教学手段、教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学生更有兴趣汲取现代化知识,课堂教学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这种创新教学体系,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更深刻领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掌握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要将各种知识进行融合、组织,建立较大的基础教育平台与专业平台的概念,这些都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其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传道、授业、解惑”演变成现代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角色;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投身教学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 创新意识培养
  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欲望将会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4]。为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恐惧,必须让他们明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与培养,在每个身心健康的肌体上都可以得到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受教育者潜在的创造力进行诱导与开发,赋予他们创造性。

  在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不断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把他们引入到创新思考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5]。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新内容,如教师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去图书馆获取资料,然后组织材料解决问题。在教学环境上,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冒尖,使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影响和带动创新能力较弱的学生,创建一种互相促进、赶学比超、共同提高和进步的教学气氛。
  2.3 科研创新实践
  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由于教学改革使理论授课时数得以压缩,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加科研活动[6]。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开展科技活动,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只有争取多学一些知识,并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既放手又促进,因势利导,鼓励创新,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相对稳定地进行课题研究。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自觉性高,教师也愿意教,因此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学生目的明确,才能在繁忙的学习中有毅力把科学研究坚持下来。
  就农业机械学课程而言,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科研实践过程,如暑期的校级乃至省级的机电创新大赛,教师的横、纵向研究课题等,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使其以一种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后续课程,尤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对专业课程更能提出新的见解,打破了一味盲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使原来比较平淡的专业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明显增强;同时更加敦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更深刻领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了解与本专业、本学科发展动向有关的研究动态等,通过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建立更好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过程,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还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 创新教育实施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重新建构、再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7]。
  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新性训练,如发散思维训练、头脑暴风训练等单纯的创新思维训练课,仅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或技巧发生某些量的变化,却很难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是我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应把创新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但由于我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教育体制、考试文化等的影响,创新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困难重重,甚至有被异化的危险。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其原由并及时修正、完善。创新教育不应是有名无实的理论空架、思想躯壳,而应真正成为我国亟待改革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实践。
  4 参考文献
  [1] 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24-26.
  [2] 赵海.创造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4):12-14.
  [3] 张渝政,唐延英.论高校教育创新机制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5(4):7-10.
  [4] 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64-66.
  [5] 张玉荣.论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5):10-12.
  [6] 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2):11-14.
  [7] 南玉范.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9-80.

上一篇:试论诚信及其价值

下一篇:试析导师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