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4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特点,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以此来完善素质教育,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人本主义 素质教育 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影响,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探讨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提倡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进“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首先是整体性,个体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感觉各方面达到内部有机的整体化,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其次是创造性,个体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享受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绪的能力。
  (2)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它不再拘泥于秉理性而确立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传统,而是力图纠正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主知与主情问题上的偏颇,着眼于研究人的理智与情感、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本能冲动与价值理想之间的整合和协调问题,通过内在地挖掘出人的潜能,来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构建相应的课程,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提倡“软课程”模式,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包括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在多元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个方面的外部需要,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4)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让受教育者在自我促动中成为自我。这首先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其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应以真诚可信赖的存在方式进行,达到人与人之间亲密坦率的交流;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围绕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教育目的而展开。它作为对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了一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推动了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在教育观念上,它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把学术当作整体的人、形成过程的人。美国1973年提出的中等教育改革方案,就把内容目的和过程目的作为教育目的的两大方面:内容目的要求学生获得实际技巧、计算能力、批判及思考能力、经济及职业能力、公民责任心等:过程目的则要求学生了解自己、鉴赏他人及人类文明之成就、培养适应变迁的能力、澄清价值等。在高等教育方面,它推动了通常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博览人类文明之成就以涵养人性。在师范教育方面,它鼓励培养富有人性的、开放的、诚挚、真实和接受性强的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要求适合学习者需要,注意知识的一体化联系,安排弹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它注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启发、经验的学习以及感受性的训练。正是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中小学中出现了许多自由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开放教室、开放走廊、个别教学等。
  2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1993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要求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杨银付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第五,多价值性。(1)培养创造性,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的意志、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活动本身。(2)培养人性: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人与人的精诚合作、互帮互助,人的感受性、情绪情感、美感、责任心、人类的至善至美。(3)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公民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资任感。
  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1)重视价值、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将知、情、意、行贯穿其中,以发挥全人教育的功能。应当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体系和情感反应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具有整体性,两种意见可谓不谋而合。
  (2)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应试教育所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学习进程,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这既不能满足学生各自的心理需要,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主义主张学校的一切教育措施,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教育效果对每个学生都发生个人化意义。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3)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发展。我们虽一直强调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总自觉不自觉地以权威自居,很少放手让学生自主、自觉、自由地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人本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师生应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方案;教师的作用是“助产士”和“催化剂”,而非权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并发展自己,以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
(4)采用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试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逼迫式与填鸭式,学习方法为背诵式和题海战。教师不太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学生则穷于应付,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人本主义反对逼迫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自由讨论式,他们是提高教育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试教育所营造的教学气氛是死气沉沉、令人窒息、压抑个性的;而人本主义主张教师要充分尊重、了解和理解学生,创设自由、宽松、快乐、向上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目前所推行的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正合此道。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另一方面由于过于突出智育,相对忽视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能力,以便步入社会后能不断自我提高,适应社会。同时,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将道德理念与实践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他们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创造自由、真诚、互助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完满。
  (6)加大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教育的力度。当前我国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分数和考试课程为指针,许多应该继承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令人终生受益的人文科学被弃置一边。不少学生视野狭窄、胸无大志、道德滑坡、信念丧失,此种状况令人堪忧。人本主义教育家对过分重视功利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极为不满,主张加大人文教育力度。为使年青一代具有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我们应重视人文课程。
  但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从根本上讲,它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人性论是抽象的。它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它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轻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它重视教育在展示人的非理性因素方面的作用,而轻视教育在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功能;它立足于人性的内部力量,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素质作用。简单地把个体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等号,无视社会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必然制约关系。在实践中易于偏向感情一端,难以做到认识与情感有机统一。为避免重蹈人本主义的覆辙,素质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科学态度为框架,实现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素质教育培养的既不是理性的占有性主体,也不是非理性的自由性主体,而是在关注个体的生命世界中,培养感性和理性相融合,道德和认知相促进的,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相协调的交互主体的人。
  
  参考文献
  [1]王殿璋,李媛.当代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1.3(3).
  [2]曾荣侠.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2002.11.18(4).
  [3]刘茂我.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和教育观.江西教育科研,1990(6).
  [4]陈孝大.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教育观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1).
  [5]茶延辉,陈莉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给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合肥教院学报,1998(4).
  [6]张奇勇.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评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12.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如何提高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