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医政策的探索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5-11-07 09:18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一向中医事业一向是重视和支持的。在建国前的根据地时期,中医就成为中共根据地时期卫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了团结中医、“中医科学化”以及“西医学习中医”的探索,并且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政策,如“团结中西医”和“中医科学化”。这些探索在当时推动了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对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视为新中国中医政策的萌芽和渊源。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医药;政策变迁;民主革命时期
中医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降,随着“西学东渐”,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医在民国时期多次面临被废止的危险。但就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医疗工作中广泛使用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探索中医工作的方法和规律,并形成了初步的中医政策,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运用中医药救死扶伤。在井冈山时,由于战斗环境的残酷,国民党的封锁,根据地医药物资的缺乏,医疗卫生工作对于保障红军实力,恢复战斗元气都显得至关重要。而当时西医药十分短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指出:“医院要聘请中医师,要成立中医科,组织人员采中草药。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应该‘用中西两法治疗’伤病员。”1
   1927年10月,在井冈山茨坪成立了第一个红军后方医院,该医院一共有三位医生,其中两位就是中医。1928年4月,朱毛井冈山会师后,在大井、小井成立了红军医院,其中200伤病员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1931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在这所学校里,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号召使用中草药,来弥补西药短缺造成的问题。 1934年,长征时期,总卫生部医政局设有中医科。面对着紧张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卫生工作者广泛就地采集中草药,采用中医的方式保障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如在长征过草地时,红军卫生学校的学员和其他卫生工作者每天都要准备好在当地采集的中药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的疾病。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医药工作更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其重要地位也进一步凸显,这和当时中共所处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因为根据地往往处于偏远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而且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加上连年战乱,卫生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对军民健康威胁最大的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如流感、猩红热、脑脊髓膜炎、天花、白喉、霍乱等。如果当地群众对卫生知识的缺乏,生活方式的不卫生,再加上敌人的破坏就使得上述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不下。
  雪上加霜的是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人员极度缺乏,西医很少,就连正规的中医人数也不多。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陕甘宁地区没有一个医院,仅仅在比较大的市镇有一些中药店。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之初,延安只有六七家诊所,少数坐堂中医。2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没有西医,广大军民的生命健康必须靠分散的中医来保障,因此必须团结中医,动员中医,充分发挥中医的力量。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中医之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韩桂馨谈到了中医的作用:“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我看中医少说也有两千多年历史,西医有多少年?就算100 多年罢,那1900多年老百姓怎么过的?还不是靠中医中药,应该说中医中药是有功的。”3
  
(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初步探索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共对中医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对中医工作规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中医,团结中医,提倡中西医合作。
  根据地面临严峻的卫生形势,必须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而仅靠少数的西医无法完成这项重任,中医数量较多,但是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组织松散,彼此之间缺乏合作。此外,由于国民政府长期歧视中医的政策以及时代条件等原因,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也存在着中西医之间互相轻视、互不信任的不团结情况。一些中医认为西医不可靠,只会看外科,而西医则认为中医是时代的残余,中医理论是封建迷信。
  因此必须充分动员广大中医,并加强中西医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基于这种状况,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针对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不团结现象作出了“打破宗派主义”的题词。1940年,毛泽东在参加纪念白求恩逝世周年大会时指出:“要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1944年,毛泽东在边区文教工作大会上以《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为题,发表演讲,继续强调中西医团结的重要性,他指出:“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在这种情形之下,仅仅依靠新医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新医当然比旧医高明,但是新医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痛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的死亡。”4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更详细地谈到了中西医团结的问题:“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同志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讲统一战线?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还有医术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5
  第二、改造中医,提高中医,实行“中医科学化”。
  针对根据地中医水平的参差不齐,针对中医里封建落后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提高中医水平,改造中医,对中医进行科学化的思想。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第63次会议关于卫生工作的决议中指出:“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使中医中药的优良部分逐渐科学化”。6这是在中共文件中较早的有关中医科学化思想的表述。1944年,毛泽东在边区文教工作大会上 做了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话。其中提出了要帮助旧医进步的思想。1945年边区主席林伯渠在边区中西医药研究总会上指出:“……中西医合作之后,可以交流经验,使中医的经验与西医的科学方法相结合,而能创造新的医理和医术”。 这就进一步解释了“中医科学化”的含义。主持会议的副主席李富春的讲话则正式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李富春提出:“打破过去的成见,亲密团结,共同为边区人民服务,实现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7
(三)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中医政策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团结和动员了广大中医,充实了中共的医疗卫生队伍。
  为了动员广大中医,根据地建立了中西医研究会、卫生合作社、公立医院等组织机构来吸纳中医参与,为中西医合作创造了平台。陕甘宁边区于1940年10月召开了国医代表大会,成立国医研究会,到1941年9月有会员208人,设有分会11处。81944年延安成立了卫生合作社,合作社提出“中西合作,人兽并治。”1945年,成立于安塞的边区保健医社为了更好地贯彻边区文教会议中有关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将“团结和提高边区中西医,实行中西医合作”作为该社的任务9。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这些中西医合作的组织扩展到各个解放区,通过这些组织,充分调动了中医的积极性,吸纳了大量中医参与医疗工作。在团结中医的过程中,中西医之间实现了空前的合作,增强了根据地基层防病治病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以整个华北解放区为例,全区当时只有400多西医,而中医则多达10万人。通过对中医的团结和动员,全区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共建立了99所公立医院,359个县区医药合作社,16个卫生所10,如果不充分动员这些中医,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健康是不可能得到很好保障的。
  第二个方面的影响:提高了中医队伍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思想觉悟。
  首先,通过“中医科学化”的改造,使中医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增加了中医对现代科学的了解。当时的卫生部门为了提高中医的科学化水平,采用显微镜,使中医认识到了一些疾病的根源,的确是由病原细菌引起的。医疗人员还深入当地群众,和中医一起为群众看病,用实例来说服一些保守的中医学习科学知识。
  其次,通过“中医科学化”工作过程中对中医进行的思想教育,中医队伍里的一些不良风气得到了纠正。河北振堂县为了提高中医水平召开了座谈会,100多名中医参加,在会议中好多中医进行了自我批评,如王泽如说:“过去我为适应病人的心理,也利用过迷信办法,叫病人买些纸烧烧。”11国祥药庄经理李宾卿说:“我不卖假药,这是好的,可是有一个地方对不起群众,我把剩下的药料渣滓制成了白草,都卖给卖野药的,虽然不是我直接欺骗群众,我也有责任,从今以后,再也不卖给他们了。”12广大中医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迅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西医技术,如防疫注射、抗菌素使用、传染病管理、紧急救护、妇产医学等。再加上思想觉悟的提高,这样就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西医工作者一起,为保障根据地军民的生命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三个方面的影响:根据地时期,中共的中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首先,根据地时期深化了对于团结中医工作的认识。
  根据地卫生部门对于团结中医工作的必要性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遗产,在诊断与治疗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丰富的药本;简便有效的单方。对中医既要继承,又要改造。第二、中医的数量很多,几乎普遍在农村。和群众联系紧密。第三、中医以其方便、便宜等优势深受群众欢迎。
  其次,根据地时期进行了中医进修的探索。
  早在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就举办了中医研究班、红色中医进修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采用老中医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很多中医人才,充实了红军中的医疗队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办了中医训练班,晋察冀军区于1944年到1945年帮助地方政府举办国医训练班,专门针对中医进行培训。
  经过学习,中医提高了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西医治疗方法,也对中医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通过“互教”、“互学”的方式加强了中西医之间以及中医之间的沟通,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医术得到了提高。这些实践就为建国之后的中医进修和中医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2 欧阳竞:回忆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上),《医院管理》1984年1期,第50页。
3 韩桂馨:在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日子里(下),《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李经纬: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医工作史略,《中医杂志》1986,第8期。
7李经纬: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医工作史略,《中医杂志》1986年第8期。
8 国医研究会二次代表会议讨论国医科学化,《解放日报》1941年9月17日。
9李经纬: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医工作史略,《中医杂志》1986年第8期。
10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人民日报》1949年2月25日 第4版。
11加强群众卫生工作 振堂成立医药研究会,《人民日报》1948年6月.25日 第1版。
12加强群众卫生工作 振堂成立医药研究会,《人民日报》1948年6月25日 第1版。

上一篇:基于公平与效率基础上的保障房分配探析

下一篇:从《史记》和《论语》到电视剧《孔子》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