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五步驱动的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5-07-21 08:51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也指个体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与人格特质参与到信息活动中的能力。从目前公民信息素养的状况来看,从网上流言的发布到网络欺诈的存在,以及黄、赌、虚假等信息在网上的屡禁不止等,不得不承认民众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重要问题。
  教育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肩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对计算机怀有一种神秘的情怀,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下降,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教师人格引领,培养信息素养的环境驱动法
  “师者,范也”,教学是一种示范、引领、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信息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优良的信息素养。小学常规信息技术课中会出现一些现象,如在课堂上学生随意地玩“拆装键盘”的游戏;在课堂练习中,学生想尽办法在网络上找爆笑漫画、玩游戏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造成的,也与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分不开。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是喜爱的,有些行为也是无意识、习惯性的,有的甚至是受成人影响。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网络学习平台注册使用”这一内容时,教学重点不能只看重学生是否能注册成功,而应侧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平台、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与良好地进行个人信息管理上。注册前,教师和学生谈谈个人使用网络平台后的优势;注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注册的实际作用与方法;注册后,教师和学生交流个人账号密码的妥善保管方法。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注册一个网络账号,不仅学会注册方法,还了解了网络平台的好处,知道了个人信息要妥善保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使用方法,更需要传递思想、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小学生的思想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来自对教师的模仿。因此,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继而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 转变教学方法,提升信息素养的兴趣驱动法
  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一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胜过多次呆板的说教;一次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课堂竞技胜过无数次枯燥的练习;有时综合多种媒介,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合作式网络制作更胜于重复性的练习操作等。在信息技术课中,经常转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大脑细胞,让他们觉得信息技术课里有太多乐趣,不知不觉,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教授电脑绘画操作技能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画图工厂”活动,规定学生在每个工具至少使用一次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创作。学生会发散思维,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组成你无法想象的图形,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将信息素养在潜意识中培养起来,从中也带给教师不同的教学体验。
  ● 学会文明上网,培养信息素养的平台驱动法
  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以网页为载体,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识,学习就会主动很多。
  开学伊始,我在课堂中教会了学生有关博客的操作,还和他们讲了《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和博客日志的好处。结果,每次活动结束,我都发现学生久久不愿离去。细看了好几次,才知道他们对博客有了浓厚的兴趣,每次下课,都会把学习心得准时写在自己的“博客自留地”上。到了晚上放学回家,再去别的同学那里“取经”,发表评论。几个月下来,学生们的博客已初具规模。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动,细细思索,为什么学生能那么执著于一个网络的媒介?有个学生回答:“博客上的他很自豪!”原来他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一种激励,使他更有兴趣撰写日志,发表自己的新认知。渐渐我发现,这批学生已经习惯了这个交流平台,有什么问题也不直接问老师,而是上网留言,因为他们知道不久之后会有很多“老师”回答他的问题;而有了新发现,他就会群发消息给其他小伙伴,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种自主的学习,让我暗自欣喜,会用网络的学生,能学到更多新知识。但每天都和网络在一起,我也暗自担心,学生们会不会被这个“花花绿绿”的网络所影响?于是,我用教师博客每天关注,几个星期过去,我发现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了各门学科,但并没有我所担心的不良因素。
  因而,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触网络,学会摒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而开展网络学习。教师需要在一旁因势利导,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加强监督,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断地接触网络中加强。
  ● 创设合作氛围,培养信息素养的竞争驱动法
  小学生最喜欢和别人比,这一心理有其不成熟的特点,但利用得好,却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这将成为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良好素养,同样也是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能持续高涨的基本保障。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毕业纪念册”一课时,由于制作方法简单,课堂素材复杂,我在第一课时中开展“信息大搜集”活动,毕业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们分工合作,拍照、录音、照片剪辑、声音合成、寻找素材,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小组,真像是一个个的“网络工作室”。最终,有三个小组分别获得了最佳制作奖、最佳采集奖和最佳团结奖,另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最佳潜力奖。由于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学生在第二课时就把毕业纪念册完成了,用了自己找来的素材、放入了自己拍的数码照片、插入了自己录制的“毕业留言”,学生们的这次制作尽管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可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因此原创的作品都很棒。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之处,当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之后,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学习兴趣自然而生,信息 素养自然提高。
  ● 课内外有机结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行为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以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为主,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各类硬件问题,死机就是其中一类,学生往往会把这类问题归结到“电脑破了”这样的误解中。此时,教师可改变教学策略,教给学生一个口诀:一听、二看、三动手,即听听电脑的声音,看看错误的提示,动手试试键盘、鼠标的反应并让学生先自行判断。学生在自行判断中,会发现原先的故障可以自己解决。此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提示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规范操作。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例如,经常举行各类知识竞赛、电脑作品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更多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与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塑造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人,是更会学习的人,是更能自我发展的人。让我们把更多的乐趣与素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新一代的优秀学子。 

上一篇:PBL教学模式在中职Flash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和方式

下一篇:任务型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