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物理教学模式优化研究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06:15

 

 第1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1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开始学习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刚刚接触的学科,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部分学生甚至反映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解题,学生们有时候也不会向老师反应,这就导致了老师也不能够及时灵敏的发现问题所在,只是对学生们的想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师在制定授课方案时出现一些偏差,恶性循环下去,学生会越来越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甚至失去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放好自己的位置,物理是一门理科,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上课都以自己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这里教师首先明确的一点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自己的地位是一个引导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自己探索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地引导他们提高自主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1.2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低。学生们不容易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在学校能得到的实践机会也不是很多,因为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让学生们学习基础概念,但是部分学生学习了概念之后依旧无法做题,或者只是做了题就可以了,如果教师长期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深入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初中物理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2.1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建设高效课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改革,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科更能有效的提升与锻炼学生们的这种能力,所以,物理教师们应当切实的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情景课堂,从而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们如果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解课本知识,难免会感觉到无聊,因此教师也应当尽量的结合实际情况,将生活中的小例子应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所以,教师们应当用端正的态度面对教学问题,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设计情景课堂。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在给学生们讲解力与运动时便可以引用神舟五号飞天的情景,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段神州五號升天时的小视频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随着视频的播放逐渐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神舟六号在通讯、天文观测以及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们拓展课外知识,紧接着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将学生们从精彩的视频中引入到物理课堂中去,比如为什么卫星是这样运行的,火箭的作用以及火箭是利用什么原理升空的,只有在课堂的初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才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在课堂的中后期能够跟着兴趣去全神贯注的听讲,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有效性。


  2.2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实验在物理学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物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必须通过具体的实验才能够让学生们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进行试验的机会,借助实验可以向学生们拓展一些其他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们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去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知识,而且通过这些实验也能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们通过现象去看本质,能够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也切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此也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教师在讲解压强时可以带着鸡蛋去,先挑几个学生,让他们将鸡蛋握在手中,用力握,鸡蛋并不会碎,接着教师拿起鸡蛋向桌角磕一下,会发现鸡蛋很轻易的就碎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待学生们稍作思考后教师就可以将压强这一概念引入课堂了,并且将鸡蛋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相信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就会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以及理解,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运用此种方法,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有效性。


  结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的观察以及深入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情况而不只是大致的了解一下,针对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信教师们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谢红

  第2篇: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前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育模式与形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将微课教学模式与导学案相结合,是对物理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因此针对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学案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导学案概述。导学案也就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教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的研究分析,同时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引入其中,而开展的一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导学案具有立体式和自助式的特点,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


  1.2导学案的应用意义。由于高中物理学科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学生在该课程中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在课堂上实施导学案,能够有效的将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分层,这样就便于学生由易到难的开展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物理学科当中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微课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2.1微课概述。微课也就是根据课程学习标准等要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等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是在教学案例、课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中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容量小以及教学资源多样化等特点。


  2.2微课应用作用。在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采取微课模式能够将物理实验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这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同的物理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通过开展微课,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等自由的选择不同教师,同时不同物理教师之间饿教学风格上存在的差异,也能带给学生学习中的新鲜感,这样就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导学案结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以微课为载体,强化课前预习并引入问题。导学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因此在与微课相结合之后,更要重视课前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的预习进行引导,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更好的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通过微课的形式,学生能反复观看视频,了解教师的用意,更好的开展课前预习。例如,当即将学习自由落体这节内容时,教师应该在上节微课当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物理的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是否存在联系,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找等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下节课程的学习中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3.2以网络为基础,注重课内讨论并当堂解决问题。在之前的预习环节中,学生可能已经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掌握了部分内容,因此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同时利用网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微课当中向学生播放视频等,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抛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际过程与结果,这样在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也很好的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3.3完善微课教学评价,优化导学案。导学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微课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将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导学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例如建立QQ群等,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并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要不断发现自己再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网络上收集学生意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这样通过将微课的形式与导学案相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也能更好的弥补每一名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逐渐提升教学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到知识点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点,因此该教学方式适合应用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将微课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与导学案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作者:张雄

  第3篇:试论初中物理中的物理模型及其重要性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物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怎样发现复杂多变的客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呢?又如何简单的表达它们呢?人们有幸在漫长地实践活动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在具体情况下忽略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特征,把复杂的研究对象或现象简化为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发现和表达物理规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慮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五)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唯一的规定了电场线不相交。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的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与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对物理模型概念和具体模型(例如上文分析的模型)的讲述,重视对建立物理模型方法的讲授,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意识的增强,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作者:白婕

  第4篇: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优化漫谈


  习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巩固。优化习题教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然而,综观当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教师讲题思路单一,学生审题不清,解题方法不当,习题教学效率不佳。因此,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强化学生习题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物理习题的解题能力。


  1做好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正确解题技巧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借助类比法,关联记忆,迁移应用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在某些属性上存在共同点或相似点,根据其相似点,而推出其他属性也具备类似属性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利用已知寻找未知,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我們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会发现,某些不同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些相似性或共通点,因此,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类不同但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点,然后借助共通点推导出其问题的解题方法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可类比光的反射。反射定律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简称“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同样,光的折射定律也主要是从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否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出光的折射现象中所遵循的规律。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1.2运用图解法,形象直观,简单明了


  图解法是物理教与学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之一,它是在某些问题中对各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作图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答案。图解法直观简便,它的应用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力学、电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若干例子进行图解法分析,以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图解法,提高学习兴趣、拓展思路、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习题变式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模式,强化习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巧借一题多变,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指在保持问题实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问题的结论,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新问题。通过一题多变,可以触类旁通,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借助一题多变,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解题能力。


  例如: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dm2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对这样的题目,学生都能根据公式进行较完整的解答,解题的过程相当清楚,但如果就此结束解题,则该题的训练价值难以体现。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变形:变1、一个底面积为5dm2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105帕,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变2、一个重50牛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105帕,求箱子的底面积。变3、用20牛的竖直向下的力压放在水平地面上重50牛、底面积为5dm2的箱子,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变4、用20牛的水平方向的力将重50牛、底面积为5dm2的箱子压在竖直墙壁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强是多少?变5、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dm2的箱子放在面积为2dm2的木桩上,求箱子对木桩的压强。


  2.2善用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即用多个物理规律去处理同一物理问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例如:现有甲、乙、丙三个用电器,分别标有“6V2W”,“6V3W”,“6V6W”字样,现提供的电源电压是9伏,问:(1)在不增加其它元件的条件下,应将哪两个用电器串联后接到电源上,才能使其中一个用电器正常工作?(2)此时正常工作的这个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瓦?在学生的分析和解答中,一般用了两种解法。


  通常,很多题目的解法都不止一种,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中找出最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优选有效策略,加强学生物理习题解题方法及技巧训练,强化习题变式训练,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艳红

  第5篇: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新课时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时代的需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要以新课改为指导,努力落实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是困扰每一位教师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新程标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对师生双方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初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新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会抢答了”、“你的想法也正是老师所想的”、“你的见解出乎意料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与众不同设想”。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指责,应给予鼓励:“你再想想,一定会知道”。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渐渐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會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信任、自由、民主、同情、尊重、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内容时,要求有乐器的学生自带乐器,并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来演奏乐曲和讲解他们对声有特性的理解,这样他们就能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有些学生平时只对某些歌星感兴趣、因此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在录音机中先后播放周杰伦和欢子的歌曲,叫他们听是谁在唱,我问大家:“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中,理解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将来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描述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词语,意思是说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要掌握物理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实质上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需要时间,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慢慢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某些物理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1)如果花样滑冰在草地上,能滑行吗?(2)如果花样滑冰是在水泥地上,可行吗?(3)如果花样滑冰在冰地上,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活”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学习物理又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用一些贴近生产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尽可能与现实原型相联系。例如,用学生的近视眼镜作为凹透镜现实原型,儿童乐园中的翘翘板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与现实原型的联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物理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密切相关,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合理、科学。以新课的引入为例就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⑴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⑵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⑶由小实验导入新课;⑷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⑸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⑹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广大教师细心琢磨,认真去想,善于实践,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2)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在每一堂课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作者:杨晓芳

上一篇:生物教学的人才培养兴趣研究论文(共5篇)

下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推荐赏析(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