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30 09:19

  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义务把这项遗产继承发扬下去。然而当今很多中国人盲目崇尚别国文化,将传统国学遗忘殆尽。本文从为什么学国学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两个角度对语文教学和国家教育进行了思考。

 

  “大道至简,国学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各种思想问题的答案。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它是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陶冶爱国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赋予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致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中国的国学教育曾一度被冷落,语文教育更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文化的熏陶及人格的培养,薄古厚今、薄中厚洋、重实用轻原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稀少,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已然凸现。因此,加强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国学教育是语文教育及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以及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国学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而是要汲取民族文化中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做人的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作为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广收博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既可以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笃志而行的意志,使学生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

 

  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振国学,传承文化,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学中如儒家思想等就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东西,如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教师要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搞好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因此,教师应推荐和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在阅读时,不求专,但求博,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与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又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而且这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也适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诵读文化经典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全新的意义。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而悠久的文学史又为我们提供了各式美的典范,诸子的雄辩、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些美,摈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目标,舍出时间来让他们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指导学生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欣赏真正的诗歌吟诵艺术,让学生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中遥望皎洁明朗的汉宫秋月,聆听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体验魏王曹操的老骥之志、诸葛孔明决胜千里的豪情。

 

  ()重视文本体验

 

  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起点,在于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的获得,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要靠长期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哲理,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读《孟子》,体味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神态;品《五蠹》,体会韩非的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看《庖丁解牛》,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细品《归园田居》、《饮酒》中作者向往田园、陶醉自然的情怀;等等这些无不陶冶师生情操,培养传统美德。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进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弥新。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即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遨游,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朱微琦 来源:丝路视野 201621

上一篇: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下一篇:浅谈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