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价值应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5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要学习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了三张年历(2008年、2009年、2012年),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然后组长汇报小组成员发现的知识。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七个月每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四个月每月30天;二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根据学生的发现,笔者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二月的天数不一样呢?通过设疑引入到介绍闰年的知识,并出示一份闰年的资料,仍然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规律。
  二、设疑引问,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端。学生通常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逐渐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设置“矛盾”,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在学生初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何找出中间问题是个难点。于是,笔者首先出示问题:山坡上栽了10棵桃树,几行杏树,有30棵,桃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一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已经学过,他们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接着笔者又出示另一个问题:山坡上有10棵桃树,几行杏树,桃树和杏树一共多少棵?学生一致认为这道题求不出答案,因为杏树的棵数不知道。于是笔者补充条件:有5行杏树,每行6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能否求出答案。通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求出结果。理由是杏树的棵树虽然不知道,但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来,得出10+6×5的算式。接着,笔者乘胜追击,再把上面的条件改为“桃树是杏树的3倍”“杏树比桃树多20棵”,有了刚才的经验,这次讨论结果很好,学生不仅会解答,还能说出算理,归纳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规律。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一位教育家也说“操作是思维的体操”,这说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摆弄和操作学具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余数”的含义时,笔者让学生先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按下面要求操作:(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如每份3根,可以分几份?(根据学生操作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2)有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以分几份?余几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还余几根?(根据学生操作,教师板书出相应算式)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次分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分东西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就叫做余数。通过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数学思维。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和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视了学生自己评价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尝试把练习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交换批阅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说问问,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
  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小结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让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小结方式:根据本节内容提问题或者出题目考考其他同学;用“这节课我的收获是……,还有……不明白,我还想知道……”这样的句式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地方。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动脑筋备课,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求知识,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勤于动口总结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基于主题设计的“反转”教学模式实践的策略分

下一篇:“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意义和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