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12-12 11:58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达成知识生成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的课堂提问问题过多,有的课堂老师提的问题难度太大,有的提问流于形式,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只偏重于个别学生等等,造成课堂效率低。本文重点思考课堂提问怎样注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等方面的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优化;  课堂提问;  提高;  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堂提问是优化师生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新知,学会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却存在着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平时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问题过多。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提问的频率应恰当。过于频繁的提问会造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使学生整节课疲于应付。过多的提问,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最后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2) 提问的问题太难太复杂.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学情,问题太难,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太大,造成学生对问题无法理解,思维闭塞,甚至发呆,无从答起。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反而会挫扮学生课堂发言的极积性,浇灭思维的火花。
  3) 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制造提问的气氛,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如不时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造成满堂哄。既不能促进知识的生成,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性,要做到由问而生思,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4) 所提问题带有偏向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只注重个别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把提问当成了一项任务。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表现犹为突出。一节课教师总是提问那几个学生。有难度的指名优秀生回落,简单问题总是叫那几个学困生回答。看起来问题有难有易,所问到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上来了,但是却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课堂氛围之外,当课堂的看客。
  5) 先点名后提问。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提问当成一种形式。有时候先点名,“请***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才提出问题。这样被提问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同时,其他学生觉得所问问题与自己无关,也不听不思考,造成提问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要引领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应先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取老师的问题,人人参与思考,个个争着回答,才是我们提问所想要的结果。
2 优化提问,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学情实际,兼顾优差,注重全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
  1) 课堂提问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思维闸门。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促进其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在开始先让学生自学,怎样量圆的周长,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绳测法和滚动法。这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大院活动广场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坛,我们该怎样测呢?这个具有趣味又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2) 课堂提问应切合学生思维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的提问应由易及难,营造问题的坡度和难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维逐步递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直接给学生灌输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实例过渡到抽象的分数的定义。利用实物,老师边提问边操作演示。(1)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合理的分?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平均分成4等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4)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进而引出单位“1”,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一说,加深理解。(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发学生思维不断递进,最终达到了形成抽象概念的目的。
  3) 课堂提问注意适当拓展,引领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进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个老师课堂教学职责所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的开展一些拓展性提问,引发学生展开拓展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当学习了有关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老师可以适时的提出让拓展性的问题。那位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呢?问题给了孩子们加大的思维空间,孩子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发表自己对人民币各方面的认知。如有的会说里面有一个头像,没有头像的是假钱。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不同的文字,那是让少数民族的人们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几个黑点,是供盲人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年份,那是表示发行的年份等等。这样虽然超出了数学课堂本身的知识范围,但是却让学生甚至老师了解了许多钱币面值以外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4) 课堂提问要抓住疑难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常常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设问,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发现错误原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堂提问要注重抓学生思维发散点。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例如: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学生认知水平 已有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探究。教师可先出示53-27=?提问,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想法和做法:(1)先算53-20=33,再算33-7=26。(2)先算50-20=30,再算30+3=33,33-7=26。(3)先算53-30=23,再算23+3=26。此时学生的思路受阻,不知道退位方法的运用,老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刚才小朋友能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从而问题得到了解决,能否把现有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转化为不退位减法呢?”于是,就会有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53-23=30,30-4=26。57-27=30,30-4=26。这里教师在学生思路闭塞时,相机点拨引领,适时唤起学生相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重现,接通学生的思路,殊途同归地解决了问题。这种诱导式的提问经常进行,会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路过程转化和过度到另一个思维过程,激起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问题。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的任务驱动设计

下一篇:新标准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