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阅读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阅读文化 读者分析
  论文摘要:阅读是一种可以影响国民素质的文化,包含阅读目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大学生阅读文化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需要学校、社会、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对读书都是非常重视的。人常说:读书使人聪慧,使人高尚,使人文明,使人明理。鲁迅为了启发民智而弃医从文。对于一个人来说,阅读能力可以决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阅读文化直接影响其国民素质甚至国家的兴盛。因此作为社会阅读主力的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建设栋梁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如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西方不良文化理念的侵袭,盛世靡靡之音的抬头,网络、影视、cd,mp3等视听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阅读出现了令人担优的状况,对大学生阅读文化的批判和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对大学生阅读目的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目的出现三种倾向:
1,提乐性阅读
现在是商品经济泛滥的时代,是诱惑的时代,是不屑于思考的时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消遣或追求刺激的故事情节去读书,沉溺于休闲娱乐、文化快餐等方面的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戏说历史类小说、明星传记、漫画等。尤其是女生,异常钟情于言情小说,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如果人读书一味注重娱乐,就会不自觉地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著名美育家吕凤子说:“书为我用,而不是我被书用”,一旦人被书用,就会目光短浅、甚至丧失自我。wWW.lw881.com
2、功利性阅读
未来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变得非常功利。英语、计算机类的等级证书是毕业、就业的法宝,因此,各类英语、计算机书籍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里大学生们读的多是英语、计算机、经济贸易、人际交往、面试技巧等比较实用的书。
3、拓展性阅读
应该说人文类书籍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多数同学喜欢旅游景观、人物传记、为人处事类的书籍。与女生相比,男同学可算是博览群书,喜欢阅读人生哲理、人生奋斗、西方哲学、古代哲学、军事、历史类的书籍。但是,专业上的拓展性阅读依然非常欠缺,往往当他们快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拓展型、研究性阅读的重要性,但已经失去了大好的阅读时机。
第一种阅读的目的给人们带来纯粹的快乐;第二种阅读的目的使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第三种阅读能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高尚的情操。这三种阅读目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玩伴,是阅读的快乐伴着他们长大的;大学生为了考试、就业阅读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问题是不能忽略拓展性阅读,拓展型阅读的成效无法用成绩来量化,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关乎人的素质高低,关乎人的长远发展状况,或者说直接关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大学生,应妥善处理好这一种阅读目的的关系,以第二种、第三种阅读目的为主,第一种阅读目的为辅,相互调剂,才能完善知识结构,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大学生阅读兴趣批判
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分析:
1,总体阅读兴趁下降
一是因为电视、网络、游戏、歌厅、繁华的街道等娱乐活动的发展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总体阅读兴趣下降。也许有人说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不否认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但也成了他们的首要休闲渠道。大学生上网经常从事的活动为:聊天,接收邮件,下载听音乐,看电影等。真正上网读书或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多。二是书籍泛滥,大学生对书籍失去了期待,不懂得珍惜。三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会在无意当中接受很多冗余信息,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阅读疲劳。
  2、阅读的内容栩向于通俗英书籍
  大部分住在集体宿舍的大学生,没有电视机等娱乐设备,把阅读当作重要的娱乐方式,有的同学甚至把小说书借到课堂上去打发时间。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严肃文学读物少有人光顾,通俗读物则供不应求,还有部分同学到校外书店租庸俗书籍看。通俗读物有水平优劣、内容好坏之分。这样好坏不分、团圈吞枣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好书是人的良师益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坏书却可以引人人歧途。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说:“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
3、阅读方式倾向于网络阅读
因为高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网络的便捷,使得倾向于网络阅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阅读的时间也呈延伸趋势。网络阅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网络是个多彩的世界,诱惑太多,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网上专心阅读的可能性不大;网络上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充斥,用于搜索、浏览的时间往往比较多,真正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太好;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书籍在网上是需要花钱购买的,并不合算;在网络上阅读容量大的书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是,求新心理严重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优缺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外,外文读物的兴起是图书馆的一个亮点。外文读物有经济类的、外贸类的、旅游类的、文化类的,等等。尤其是英文文学读物越来越多。有原版英文文学作品,有介绍文学作品概要的,有包含中文导读内容的英文文学读物,有的有丰富的插图,有的包含光盘,适合不同英语水平的读者。文学和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如影随形的,英语的普及也带来了英语读物的兴盛。这些读物大多是教育工作者编写,相对来说,内容纯净、益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既有趣又实用的阅读领域,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指导的阅读领域。
三、大学生阅读习惯批判
1、缺乏计划
这与某些学生不善于做人生规划有关,上进的学生和不上进的学生的区别在于:一种是有理想、有计划的;一种是光有理想而没有切实的计划,漫无目的,临时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临时考什么就借什么书,考完就丢,收效甚微。
2、故乏救力
图书馆进的英文书籍,根据破损和被污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只看了个头,便不看了,从他们的借阅历史来看,借阅的书也不少,可是,很少有完完整整看完的。这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有热情无毅力的表现。
3,潜心阅读不足
纷繁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心气浮躁,大学生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又对新事物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没有耐心花大量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思考一本书。快餐式的、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在大学生中很流行。但是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一旦进人社会,没有近在眼前的图书馆,且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再想潜心阅读是很困难的。
4、从众的阅读习惯
年轻人求新、追逐时尚,像对服饰消费一样,流行什么读什么,同学读什么,就跟着读什么;大学生还喜欢结伴借书,传阅相互间借的图书。表面上大学生阅读是多样化的,但真正的有目标的深人的个性化阅读还是欠缺。
四、大学生阅读方法批判
1,重感性阅读,枉理性阅读
读书的快乐有很多种,有生理上的快乐,有庸俗的心理上的快乐,有高雅的精神愉悦,有求知的理性快乐。廖沫沙认为青少年时期是“用感情去读书”,二十岁以后,要“用理智去读书”。大学生到了从感性阅读向理性阅读迈进的时候,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流行图文书籍带来的感官快乐,庸俗书籍带来的庸俗的心理愉悦和生理上的快乐,应该注重在阅读上获得高雅的精神愉悦和更多的理性快乐。

2、不能正确运用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是一种心态,也是阅读方法。有的大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喜欢死做题目死背书,不喜欢探索快乐而高效的阅读方法,把学习上的阅读当作负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其实阅读的过程比阅读的目的更重要,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媒介,寻找适应自己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阅读方法,这样才可能带来好的阅读效果。

3,枉阅读理论与实我相结合
古人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来自于实践,必须指导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出新知、真知。毛泽东就是阅读理论、创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本来,教师布置学术报告、学术论文,既是想提高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也是想锻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学会抄袭和拼凑文章,使这美好的愿望落空。部分学生在实习时遇到问题会到图书馆来借书,把书上的理论与实习的体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值得倡导的。
4、不喜欢记读书笔记
有的学生喜欢在书上涂画,甚至在书上写上电话号码等无关的内容。却并不喜欢用专门的笔记本记读书笔记。但是,重要的阅读内容要在心里或以后的岁月里留下痕迹,是需要借助笔记的,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不及时记录下来也会稍纵即逝。
五、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批判
大学生阅读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单方面努力的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长期有计划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饮乏通俗易佳的精英读物
一是出版界利益熏心,歪曲了接受美学的思想,只在乎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的生理、心理需要,不重视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二是中国的专业、理论类的书籍具有大而空且艰涩的倾向,缺乏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精英读物,需要有识之士撰写、出版浅显易懂的具有普及、提高作用的专业书籍。三是市场上缺乏有趣、高雅又切合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文学读物。通俗和庸俗不是一回事,期待有良知、有追求的文学家创造出通俗但并不庸俗的精品文学书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四是精英书籍往往缺乏宣传和包装而被大学生们所忽视。现在大学生非常重视视觉感受和媒体的作用,凡是经过媒体宣传的读物往往很容易获得大众的接受,如名著《尘埃落定》,如地震时发表的诗歌和一些画作等。总之,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读者的提高应该是所有读物的追求。
  2、中国的中小学阅读教育存在故陷
  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更多是教师和家长代为选择的,不是推荐的书籍就是家长、学校规定必读的书籍,学生不是处在自然自在的欣赏角度来阅读,教育工作者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忽略了培养他们分辨优劣好坏的书籍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的能力。西方有很多职业教育的例子,从事某一项事业的种子往往是在很小的时候种下的,中国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跟他们从小阅读兴趣没有个性化有很大关系。
3,高校对大学生阅读的宜传、指导力度不够
首先,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但往往不注重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很少有高校开设文学导读课、信息素养课、阅读课等,但是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的阅读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使有学校或者有专业开了大学语文,还是着重讲语言学的知识,而不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启人心智,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是重在服务,研究不足,指导不足。很多馆员错误地认为工作业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掌握而缺乏更高的人文思索。阅览室成了学生的自修室,学生去图书馆不是去借还书,而是在那里写作业、看讲义、应付各种考试。电子阅览室常是人满为患,但是学生上机在做什么,却少有人过问,也很难干涉。
第三,学校系部、学院及其它相关部门对大学生阅读的宣传和导读的活动开展得不足,系部、学院应和图书馆、学生处或教务处联手成立一些阅读团体,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乔龙庆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读书解惑”征文比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第四,因为网络依赖症、怕麻烦等原因,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很少进图书馆,没有起到阅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仍然处于善于模仿阶段,高校教师进人图书馆,不仅能对学生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还能自然地产生指导作用。
有人统计过,一个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知识,老师讲授是80%,自己学习占20%;到了中学是老师教和自己学各占一半,到了大学后是自学占80%;而参加了工作后完全是自学。可见,只有建设好大学生阅读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义社会的栋梁。

上一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