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人本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3-12-06 06:08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总是着眼于人性,并以人性为基础引伸出教育的目的、方法和途径,而教育则被视为塑造人性和改造人性的根本手段,以求实现完美的人格。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石,他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引出“存心养性”的教育观。他认为:人们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就像白雪的白和白羽的白一样,本来就存在于人身上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把这种善的品质定义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反对盂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是非善。表现在天生自私、天生奸诈,贪图声色享受的情欲。这种恶的人性表现在行动上就产生争夺,排斥谦让、产生残杀,排斥忠信、产生淫乱,排斥礼义。如果听凭这样的禀性发展,放纵恶性张扬,天下就会杀戳不断,混乱就不可避免了。教育就是改造“恶性”最重要的手段,通过教育,化恶为善。


  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虽然他们在人性的根源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教育宗旨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或者是张扬人固有本性的活动,或者是改造固有本性的活动,或者是兼而有之的活动。通过教育,人才能成为“人”,否则如同禽兽。


  二、以人为本是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


  近现代西方文明的精神领域的精神主流派是人道主义,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突出特点。在教育学史上占有开创性地位的夸美纽斯,以人为中心建立了他的《大教学论》。他认为人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美、最美好的”,人有无尽的潜能,“人的心理在天外天内都找不出一个界限”。但是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人不是良善的,是变良善的”,“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确信人具有自然本性,天赋人权不可剥夺,“自由、平等”是人应当享受的权利,自然人为自己而生存……他们的共同的天职是做人的“职业”,当他离开我时,我可以向你保证,他将不是一个官吏、一个军人,或是一个牧师:他将是一个人。在自然、自由、平等的人性观基础上,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论”。他呼吁人们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自然的本性,从儿童天性出发、尊重儿童个性,促使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自然的教育同时也是自由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由,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由的人。


  三、中国当代大学德育教育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二是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2.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知识是道德能力发展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而学会做人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因此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明确相应的道德规范。


  3.以课堂教学为渠道,融入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还是课堂,课堂不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场所,广大教职工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身体力行.获得学生的真正信任,同时,也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人学生头脑的工作。


  4.强化人文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有良好的环境,大众传媒要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学校要多开展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事端。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大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要多举办学术精品讲座,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名人讲座、读书报告会、名篇朗诵交流会、大型歌会以及专栏、校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杂志

上一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

下一篇: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