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问题

发布时间:2016-05-20 11:46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形势下,高校亟需以一种更为科学的管理来替代以往的经验型管理,以不断增强竞争力和生命力高校只有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那么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是什么,哪些问题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所谓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高校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双肩挑管理人员,室友学术专家兼任的,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学术影响力;另一类为高校内部学院及学校机构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所谓的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专业的特点与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一个普通职业群体,以使这个职业群体不断提高从业能力,并争取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行业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

 

  1高效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开放高等教育的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沿用了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级的管理人员也套用了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这种模式混淆了政府和高校性质上的区别,因此实现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成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最迫切的有效途径。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高等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专业化程度偏低,一些研究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总结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

 

  相比于美国等的发达国家,目前我国高效管理专业化现状令人堪忧,这已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

 

  3.1对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轨道,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管理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3.2学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理论指导实践,要进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有制度健全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才成为可能。

 psb_副本.jpg

  (1)岗位分类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2)尚未形成长效的培养机制;

 

  (3)晋升制度不通畅。

 

  3.3缺乏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和政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曾经说过: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是环境与政策。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是两条:环境、政策。

 

  3.4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高校管理人员要实现专业化,其前提条件是,高校作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主要承载者,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利。

 

  4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高校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大学管理思想。

 

  (2)设立培养高校管理人员的专门学校或在高校増设相关专业。早在2000年,美国提供教育管理博士学位的大学就有近150所,提供硕士学位的则超过300多所。

 

  这样培养出来的高校管理人员一方面专业知识扎实,一方面又具备操作的实际经验,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招聘关。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是各个行会推行的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制度。

 

  (4)做好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创建学习型管理队伍。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对于推进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推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5)尽量减少双肩挑人员,弱化双肩挑现象。双肩挑现象在目前情况下是不能避免的。高校在处理双肩挑现象存在应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把握好专业化双肩挑之间的。第二,协调好专业管理人员和双肩挑人员之间的关系。

 

  (6)改革现有职务分级、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是涉及人们根本利益的重要问题,它是个体工作的原动力,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管理人员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

 

  登高才能望远,当我们站在21 世纪这一历史的高位,审视眺望,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之后,又在经历着一场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深刻变革。

 

  作者:刘素丽 郭冉 赵秀秀 陶馨晗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6

上一篇: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