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6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课程。课程现有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急需改进和完善。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符合课程特点的“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是形势与政策课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管理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之间的“交叉”课程,也是一门教学性和教育性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构建符合课程特性的课程管理模式,不仅是规范课程管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 课现有管理模式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建设和发展不够平衡,课程管理意识淡薄,组织实施松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现行该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在当前占大多数。其好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骨干教师,他们承担着大部分课内专题教学任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准确把握该课程与其他“两课”的异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解决认识领域的困惑和问题。其弊端是: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很难完全胜任,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难以保证。
  二级学院自行负责组织实施。少数高校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其优点有: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由于本学院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较多,课堂教学秩序相对比较好,出勤率较高。其缺点有:二级学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显著,有的课程管理十分规范,要求严格,教学效果良好,而有的则是为了凑满课时,老师没有积极性,学生怨声载道;还存在着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作用的问题,致使师资力量短缺,难以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课程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本校4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回收的775份有效问卷,用单元方差分析法,就每个年级对调查题目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对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总体评价、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等5个问题,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看法接近,介于比较满意与不满意之间,而大一的学生则与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认同度明显较高。以对于课程的总体评价为例,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大一占51.04%,而大二、大三、大四满意度为25%左右。对于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要性和课程对今后发展的帮助这两个问题,Sig值均为.000,显示出不同年级看法差异显著,而这两个问题的Mean值从大一到大四分别为2.16、2.44、2.81、3.08以及2.23、2.47、2.68、2.83,这呈现出年级越高,Mean值越大,即认同度越低的状态。
  可见通过课程四年教学,学生对时政、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关心程度没有任何变化,而且越来越觉得课程对自身今后发展帮助不大,认可度也逐年下降。这充分暴露出该课程没有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要想真正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这一根本问题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课程管理决定课程质量。形势与政策课现有的管理模式归根结底不能很好地解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问题。课程实现“学生爱听、终身受益”的目标,需要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符合课程特点的“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
  (一)完善主体维度。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他们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是影响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是教授的主体。在课程管理中,首先要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讲师团队伍,以校领导、党群系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并外聘部分专家、学者,形成“领导讲形势”、“专家讲形势”,全员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实行专题授课小组制,将讲师团按研究方向组建若干个专题授课小组,挑选素质好、业务精的老师担任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第三,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实行课题申报制度,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学校每年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工作,鼓励讲师团成员开展课程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时事热点外,可以穿插介绍一些身边的小事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还可以从大学生成长成才出发,将行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中来,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在教学方式上,重点增强实践环节和互动环节的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时政之我见”等主体式体验课和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专项社会调查研究等课外实践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事件。在考核方法上,应摒弃大学四年交一篇论文得学分的形式,要注重课程的过程管理,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记录本》,里面包括专题听课记录表、讲座记录表、活动记录表和期终考核表等四部分,学生除了记录学习内容外,专题和讲座结束后需将回执交回学院辅导员,活动则需由主办方签字或盖章以作为考评依据,最终参加教学活动达到规定次数,并撰写学习体会,该课程考核合格。否则应补修。
  (二)强化时间维度。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不断线是课程管理的基础。在保证该课程学时数不打折,教学内容不缩水的前提下,研究“双轨制”课程设置制度。大一、大二实行常规课表制,由学校宣传部牵头负责,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观点、时事热点等板块,并结合教育部教学要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讲师团教师开展专题授课。这一阶段集中教授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等知识,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要点,需要学生必须认真领会和掌握。
  大三、大四实行弹性课表制,由二级学院牵头负责,校团委配合,更加侧重于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外出调研、教育实习等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每学期教学要点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听一次形势政策报告,以讲座为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就现阶段国内外形势做专题辅导报告;参与一次校园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校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以及各类竞赛,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参加一次校外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拓展空间维度。延伸教育空间是实现形势与政策全方位育人的保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专题授课,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但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则必须要通过实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大平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思考将学生社团活动、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各类竞赛等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必修环节进行考核,规定必要的学时数,并赋予0.5个学分,使实践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形势与政策课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在生活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就是否有必要开展网络教学进行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大一与其它三个年级回答差异显著,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认为有必要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尝试在已有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网站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的视频资料上传至网上,规定必修和选修课时数,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并通过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习课时数,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之一。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开放互动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将课堂互动交流延伸到网络,并逐步探索课程考核的网络化。
  四、“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建立的条件分析
  课程管理模式改革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支撑。为确保形势与政策课“三维一体”课程管理模式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则必备以下三方面条件。
    (一)党委重视是前提条件。形势与政策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课程,如果得不到学校党委的重视,那必定只能成为一门可有可无、流于形式的边缘课程。在对课程的认识上,一些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与“两课”区别不大,他们普遍重视对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一些人认为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重要作用。理念控制和支配行为,只有学校党委在思想上认识到位了,才能在行动上足够重视,从而真正推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与日常教学体系融为一体是基本条件。形势与政策课在不少高校是一门机动课程,教学安排比较随意,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的不够重视。因此,将课程融入学生日常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排进课表是改革的基础。高校可以尝试每周抽出一个下午作为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时段,将形势与政策课也纳入其中。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的要求,针对每个学生,可以每学期安排4个下午,每个下午进行4个学时集中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比如,前两个学时主要由教师介绍知识点,后两个学时可以采取观看视频资料和学生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各单位齐抓共管是必备条件。形势与政策课要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效果,靠单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明晰,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可以建立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社科部和各学院党总支组成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宏观领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宣传部负责拟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组织协调讲师团成员进行专题授课,邀请校内外专家作辅导报告,建设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网站;教务处负责将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以及课程的考核;学工部负责了解、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团委和各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各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0-21.
  [2]马延龙,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55-156.
  [3]黄兴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0(7).67-68.
  [4]倪和平,高校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59-60.
  [5]英勤,胡旭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39-40.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观刍议

下一篇: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