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广州大学城内新疆生适应状况的量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31

摘 要: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广州大学城的适应状况,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对策,研究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大学城新疆少数民族生心理适应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并使用SPSS 13.0对新疆生的适应状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现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总体适应状况较为一般,他们面临的适应困难仍然存在,困难水平居中。新疆生们在经济压力、气候、饮食、购物、学习、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量化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广州大学城内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学校自2005年起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已达400人。
  随着少数民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州大学城内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频繁。从少数民族聚居区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学校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适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面对强大的主流文化,既想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担心过分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不能融入主流社会;既想认同当地主流文化,又担心过分认同主流文化而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本身就会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个体在文化适应和认同的过程中会加剧这种压力,从而使得他们产生孤独、无助、恋家、疏离等复杂的心理。这些心理特征往往表现在生活起居的不习惯、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等。i
  从个人角度讲,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程度关系到少数民族在城市中生活质量的高低,从社会角度来讲则关系到城市化背景之下少数民族现代性的获取与增长,关系到社会整合程度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等能否真正地实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广州大学城的适应关系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广州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新疆生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ii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状况及教育管理对策进行探讨。

2 调查的实施
     为全面了解新疆生在广州大学城内的适应情况,研究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语言、人际交往、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着手调查,以求全面了解新疆生在广州大学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者对新疆生在大学城的适应情况前后进行了3次调研。研究过程分4步进行:
 (1)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参考Furnham & Bochner(1982)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杨军红的来华留学生适应量表(2009)以及胡月琴和甘怡群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2008),在杨韶刚教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问卷的第一稿,并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抽取了30名新疆生进行了预试。采用理克特5点量表法进行适应程度评价(1=非常不符合,2=较不符合,3=不确定,4=较符合,5=非常符合),调查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 预试采用的是半开放式问卷,在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问题,征求新疆生们的意见和看法。在问卷的后面附上了研究者的联系方式,让新疆生在自愿原则上留下联系方式,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设计其他方面的问卷内容。
 (3)2010年12月,研究者在领导、同事、新疆生朋友的帮助下在广州大学城内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派发问卷,并请他们对问卷进行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并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一些愿意接受访谈的新疆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从他们本人的角度解释造成这种适应困难的原因。
 (4)研究者进一步查找理论根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的论证。
 
3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结果
  如表 3-1所示,问卷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新疆生适应方面所涉及的自然环境(气候)、语言(汉语、家乡话及粤语)、日常生活(饮食、交通、住宿、服装、购物)、人际交往(交友、交流、和异性交往等)、学习(课堂参与、完成作业、学习方法)、心理承受(倾诉对象、情绪控制等)、经济状况(经济压力、学校资助)等问题而展开。
                           表 3-1 新疆生适应状况调查

因素

代码

项目

自然环境

2

适应当地气候

语言

3

喜欢用汉语沟通

24

听不懂粤语而受歧视

19

总体适应生活环境

日常生活

1

习惯广州的饮食

9

因找不到家乡饮食风味儿苦恼

21

理解疆粤两地的饮食差异

7

适应广州的交通

14

住宿

20

服装的适应

26

能找到购物的地方

人际交往

4

有亲密的汉族朋友

36

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很困难

37

会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38

能应对不开心/蛮横/咄咄逼人的人

39

让自己被别人理解

学习

28

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29

如期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30

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心理承受

41

难过时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46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51

认为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

经济状况

32

疆粤消费水平不同带来的压力

33

对学校生活补贴的满意程度

35

经济差异影响交流

  2010年12月,研究者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5所高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随机抽取4个年级200名在校新疆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149份,有效率为80.5%,男生57人,女生91人, 1人没有报告自己的性别;城市106人,农村39人,4人未报告户籍;大一60人,大二45人,大三31人,大四11人;所有被试均信奉伊斯兰教。所测新疆生的适应状况如图2-1所示(分数越低适应的困难程度越大)。

           

图3-1 新疆生适应状况分值图
           
4 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总体适应状况
  从图3-1可以看出,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较好,适应困难程度属于中等水平。
  新疆生在广州大学城主要的适应问题集中在经济压力、日常生活、学习、心理韧性等方面。分别体现在这些问题上:
   (1)疆粤两地消费水平的差异带来的经济压力(1.84)
   (2)因找不到合适的饮食而困恼 (2.34)
   (3)对广州饮食的适应 (2.77)
   (4)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3.17)
   (5)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3.30)
   (6)找到合适的购物的地方 (3.15)
   (7)喜欢广州的天气 (3.20)
   (8)喜欢用汉语进行沟通 (3.34)
   (9)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2.58)
   (10)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3.24)
  从图3-1看,新疆生们在广州大学城没有特别适应的方面。但相对而言,以下几个方面他们还算适应得比较好:
   (1)广州的交通 (3.93)
   (2)对服装的适应 (3.81)
   (3)处理与异性的关系(4.04)
   (4)觉得事情总有积极的一面(4.01)
 4.2 不同年级新疆生的适应情况与讨论
  在适应的不同项目上,不同年级的新疆生有不同的表现。研究者把不同年级的新疆生在自然环境(气候)、日常生活(饮食、交通、住宿、服装、购物)、学习(课堂参与、完成作业、学习方法)、心理韧性(倾诉对象、情绪控制等)等问题的得分按照大的因素进行合并,算出他们在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韧性的均值,并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因素的均值分数的一些规律。
  
                       图4-1 不同年级新疆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均值图
  从图4-1可以看出,在广州大学城自然环境的适应方面,大一新生相对不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大二、大三的学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均值基本一致,比大一的学生稍稍有所好转,而大四的学生已经比较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了(3.73)。
  
5  讨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研究者们发现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总体适应状况较为一般,他们面临的适应困难仍然存在,困难水平居中。新疆生们在经济压力、气候、饮食、购物、学习、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对这里的交通、服装比较适应,同时在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及对事情认知的积极程度方面成绩也较为理想。
  在不同年级适应情况的分析中,研究者把新疆生们适应的各个项目归类为自然环境(气候)、日常生活(饮食、交通、住宿、服装、购物)、学习(课堂参与、完成作业、学习方法)、心理韧性(倾诉对象、情绪控制等几个大的因素,并重点对他们在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韧性方面的适应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总的来说,来的时间越久,新疆生们对广州大学城的自然环境越是适应。新疆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困难因课程设置的不同波动较大。而在心理韧性方面,大三的新疆生因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及初次接触就业而出现心理韧性最低的情形。
  总的来说,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与深度访谈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本次调研活动的开展时间是2010年12月,此时的大一的新疆生基本度过了最难熬的“初来乍到适应期”,而大四的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压力仍比较小,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有些许出入。

参考文献:
i 刘丽玉,叶开.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2(3):56—59.
??? 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7—11.
ii 刘丽玉,叶开.国内不同民族间文化适应的文献研究[J].东京文学,2011,5:103—104.

上一篇: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文化建设要点分析

下一篇:试论高职院校中督导工作在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