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浅析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1

摘 要: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历史悠久,曲目丰富,风格绚丽,技巧复杂,表现细腻,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艺术演唱形式,因此长期以来,民族声乐演唱一直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将从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点着手,浅析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教学
生活在同一地域,具有着共同的语言,拥有相同的经济生活和心理情感的人们,通过声音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再现生活的艺术形式,被概括为民族声乐。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沃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属于各各民族的歌唱艺术,它包涵着四种系统唱法,即民族民间歌曲唱法、说唱唱法、戏曲唱法和民族新歌唱。可以说它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以唱为主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因此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首先要认清楚民族声乐演唱所独有的特点和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和艺术处理
  声乐艺术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语言与音乐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正确的发音和清晰的吐字就成为演唱者演唱歌曲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发音和清晰的吐字呢?其具体要求为: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咬字、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把咬字分为三个部分:咬准字头(又称为出声)、延长字腹(又称为引长)和收清字尾(又称为归韵)。这里的所说的咬准字头指的是要按照无垠的口生把声母咬准,要做到字头短促又有力度;延长字腹是按照四呼的口型延长韵母,把声音释放出来;收清字尾(归韵)意思是要把韵尾交代清楚,是复韵母、鼻韵母或是以韵腹的母音收尾。
  此外我国的地域十分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每个民族也就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歌曲。甚至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总体来讲,在章段结构方面,我国的民歌四句头形式最多,不过也有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的“赶五句”;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则两句便为一首;还有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的藏族"鲁"体歌;僳僳族民歌,凡两句两句唱的,均分为上句与下句,上下句要求对仗。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因此不同的章段结构就会有不同的押韵,从而产生民歌所独有的特点。
  那么,针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歌就要求我们有不用的演唱处理方法。例如在演唱情歌时,演唱者咬字的力度要舒缓,在语音语调表现出绵长的情意;在演唱欢歌时,演唱者咬字的力度需要具有顿挫感,在语音语调上体现出无限的热情与奔放;在演唱颂歌时,演唱者咬字的力度则要求结实而又有力度,让听者感受到那种激昂与铿锵;在演唱悲歌时,演唱者咬字的力度需要含蓄、委婉,充分表达出忧愁与哀伤。这些咬字与情感上的变化是时常变换的,甚至在同一首民族声乐歌曲中,随着不用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也都需要有所变换,体现出不同。
  除咬字与情感的表达之外,在民族声乐歌曲的演唱中,歌曲的演唱速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不同的民族声乐歌曲有着不同的速度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为了提高歌曲的好听度,展现出一种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会刻意地把某一段、某一句在速度上做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如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运用了这一艺术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加的欢快。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一种能更好地处理声乐教学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又将生理、心理和情感等因素共同结合在声乐的训练中的系统教学方法,使良好的生理状态与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以及准确表达音乐等诸多因素通过教学能相配合和协调,从而使歌唱者能体现出最佳状态演出一种整体教学法。
  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创建出与民歌歌曲演唱背景相适应的教学场景,在相应的教学场景中更容易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和演唱气氛。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引导者、传授者,在这种环境下逐步引导学生寻找民族声乐那种“根”的感觉,以此来激发起学生演唱民族声乐歌曲的情感,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准适当把握与拿捏。
  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进行对声乐进行创造和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不仅是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声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曲目背景文化等进行研究。只有掌握了更多的背景文化知识,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谓“歌者心声”,演唱出适合每一首不同民族声乐歌曲的情感意境,从而也引起听者的共鸣。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他们声乐的文化的深入了解。
  再次,实施声乐教学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把上课所涉及的每一个民族声乐声乐知识都学习透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学习。
  第四,学会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前所述,民族声乐演唱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是我们本民族的唱法。为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质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声”与“情”应该达到和谐统一。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歌唱的气息,否则,会导致学生出现身体僵硬的现象,影响整首歌曲的演唱。尤其是在民族声乐的高音演唱过程中,脖子是发音用力点,当发音越高时,脖子的紧绷感会愈加强烈,这样出来的声音既干又白,难听刺耳,
  第五,因材施教。我们经常将“用心来唱”来形容一个人的唱歌传神,一个成功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关键在于需要对音乐有强烈的心理感受,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又能唤起观众的共鸣,这是培养艺术修养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歌唱技巧训练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音乐思维、音质、音准、音色等基础都进行严格的训练,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由于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会在艺术的实践中慢慢形成。
参考文献:
[1]贾姝君.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下)——非快速作品和作品中非快速段落的处理方法Ⅲ.乐府新声.2010,(3)
[2]赵洪.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Ⅱ].艺海.2008,(3)
[3]杨鉴.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Ⅱ].时代文学.2009,(1O)

上一篇: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的规范性

下一篇:橄榄形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模式的世界格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