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就业形势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5-12-15 11:20
       2009年我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2010年毕业生人数630万,2011年毕业生数为671万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其就业率也已经成为人们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硬性指标。目前,金融风暴的席卷导致了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以保障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中学籍管理工作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入学资格复查、专业培养计划制定、教学过程运行、成绩记载、学籍异动以及学历证书发放等等[1]。大学生的学籍档案是高校的最基本数据, 这期间学生的学籍档案是学生个人档案资料最集中的部分,对其今后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管理好学生的学籍档案资料,并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提供基本信息数据, 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较其他普通院校,高等艺术类院校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它更加注重于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加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实践教育和体验,强调个性和悟性,艺术教育的认知方式是一种阶梯型的、境遇型的认知,认知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2]。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同时进入技能学习和训练阶段,也就可以进入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即巩固了专业知识,又丰富了实际操作经验,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而目前各大高校并未因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而制定不同的学籍管理制度。千篇一律的学籍管理制度,忽略了艺术类专业的特色、忽略了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同时无形中使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
   虽然近年来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变革,但是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仍然存在弊端。在艺术类院校这不但给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难以突显艺术类专业的特色。为了使学籍管理制度更好的适应就业形势发展,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针对艺术类的专业特色,结合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调整。
一、 调整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的时间安排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采用学科型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涉及实用性知识较少,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方案着手,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优化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首先,应该将实践类课程安排时间前调,同时与专业实践单位合作,让学生提前进行实习实践。
     目前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实践时间为第6、7学期,这样安排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进入实习实践基地实习时能尽快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但是一般培养方案实习时间安排为6-8周。学生进入角色、熟悉业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6-8周的时间相对不足,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融会贯通,无法真正熟练掌握实际应用技巧。并且学生利用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没有时间再将实践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知识为己所用。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需要自己独挡一面工作的时候就会碰到种种难题而无法将实践所得触类旁通用来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如果将目前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将实习实践安排提前到第2学期开始进行,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通过近三年的实际操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基本掌握,第7学期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进入实习单位独立承担工作。二是将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创作提前至第7学期完成。第7学期学生可以将所学课堂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以及毕业创作的设计,这样一举两得,学业工作两不误。第8学期在完成毕业论文及毕业创作的前提下学生专心投入专业实习,专业实习阶段与就业试用期相结合,毕业生既可以将大学四年所学真正应用到工作中,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如毕业论文或毕业创作未完成,也可以利用第8学期继续完善。现实招聘过程中,很多招聘单位要求学生在应聘后就完全进入“工作状态”,如果学业的最少提前在第7学期完成,这就无形中为学生的就业增创造了机会。
     二、引导制定学生个人修业计划
     目前,一般本科专业按规定学制为四年,以四年为标准修业年限,可修业年限为3-6年。以标准修业年限计算,凡提前或者延长毕业年限者均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学生要求提前毕业,须提前一年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和修读计划,由学校审批。学生要求延长修业年期,须在标准修业期结束前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和延长修读计划,由学校审批。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基本已实现了网络化。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学籍档案等均实行网上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基本都已具备在线制定学生的个人教学计划的功能。但截至目前此模块功能一般运用于转专业、休学等情况学生的个人教学计划制定。鲜见学生主动申请调整修业年限或调整个人教学计划。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对目前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知之甚少,盲目跟从学院、专业管理。
  2. 学生对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不够了解,加上对毕业后就业方向的盲目,没有制定合理个人本科四年的学业修读计划。特别是在专业课程选修方面,盲从现象严重,导致选修的标准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而是单纯的为了拿学分,所以多会选修相对简单且作业量少、考核简单的课程。
  3. 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偏重于对纪律方面的管理规定的宣传,而对与学籍管理相关的制度宣传力度不够。
  4. 学生在进入大四之前,无就业危机感,缺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盲目无计划,导致学生盲目跟从专业原定教学计划完成四年的学业。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现状:首先,从新生入学抓起,在入学起始就让学生了解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特点,使学生明白高校的学籍管理与初高中的不同。这样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才会做到有目标、有计 划。其次,新生入学伊始,由学院统一安排,专业具体负责就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教学计划)为学生进行辅导,使其对专业培养方案透彻的理解,从而对四年的大学生活从入校就有很好的规划。第三,在学生进入大二后,多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培训、讲座,多给学生机会去接触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使学生真正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做到有目的学习。第四,做好与专业实习单位的合作,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设置在实践、实习单位,使学生直接进入实际操作,这样才会更客观、更直接的接受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三、重视创新教育,将创新学分纳入专业课学分管理。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
学分[3]。一般的创新学分的成果(成绩)项目范畴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创造成果、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专项竞赛成绩和专项等级考试③。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申请创新学分的条件多为参加专项竞赛成绩和专项等级考试、文学艺术创作成果。
  为了参加比赛学生无形中投入很多时间来完成参赛作品,能获得好的名次与成绩说明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可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参加高级别专业赛事获奖所得创新学分,学生可以申请与该学分相关专业课程免修。但需经过相关专家和专业主任的鉴定,相关学院同意,以及学校的审批。这样可以给专业素质高的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参加实践,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因此,做好学籍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由教务处牵头协调各个部门做好学籍日常管理工作,及时根据学生实际修业情况做出相应的学籍档案变更,为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做好服务工作,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的。
     2. 以教务处为主艺术类各专业配合,以当前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大前提,针对专业特色制定符合专业特色及教学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3. 以学生处为主教务处配合,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督促学生在认真分析个人能力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教学以及学习计划。
     4. 以教务处为主学生处配合,以每一届毕业生就业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入学就制定个人学业修读计划。
  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慎之又慎,学籍档案反映了学生在校四年来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奖惩情况。所以学籍档案是用人单位审核聘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也必须利用学生学籍资料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为学生评优、入党、选拔学生干部、在籍学生应征入伍、学生留校工作等提供重要参考。管理工作者还可以利用学生学籍资料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所以学籍管理制度的调整不但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同时也会对我们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等的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成超,潘洁,魏艳君.深化改革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重庆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
[2]翁震宇,李都金.高等艺术院校新型学分制的探讨[J].新美术,2003,2
[3]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上一篇: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探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单亲贫困生资助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