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人性分析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方法建构

发布时间:2016-04-05 18:5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持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精准、明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为大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需要在新的社会关系发展中将学生个体在现实生存中被压抑、束缚和泯灭的本性力量及其延伸出来的精神个性回归于现实的人。而要从根本上坚持这种局面,关键还是要从精神成人教育的根本特点着手,探寻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旨向。

 

  一、人性是"精神成人教宵的根基

 

  丰富人的个性、促进人自由自觉的发展是人类的崇髙追求,也是推动人无限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人性完善是人自由自觉的发展的一个关键前提。人性不仅是人与生俱来且不可改变的自然欲望,也是一种为追求优越生存而超越现时代的先天本性,它不但具有不确定性且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重塑。研究表明,认识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看待人本身以及由人自身的行为方式所展露出来的人的本性问题。人性问题是通向认识人的心灵天窗”W,人性是人本身潜在的思想道德价值属性的结合体,它是人对自身及客观环境问题,通过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方式的外在价值观表达,人性对理解人之为人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的本源性依据具有重要的哲学意蕴。通过考察人性,我们可以辩证的了解、分析和运用人类潜在的思想、欲望和行为等先天属性。马克思认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2]人性的载体是现实的人,它既是普遍又是特殊的存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普遍性上来讲,人性的基本构成包含了:人的生命活动中的所体现出来的本能性需要(人的自然性);人的追求优越生存和生活质量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享受的需求(人的精神性);人与人之间在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职业关系等(人的社会性)。从特殊性上来讲,人性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它的形成、发展受各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在环境制约、支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感性知觉、独特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个历史阶段的人在追求自身超越和完善的过程中都喜好以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做指导,而不是时钟和日规等东西,换句话说,思想的实现必须依赖具有社会实践力量的现实的人,而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不可避免的要受人的本性需要的影响,人性又在人的潜意识上指挥着人主动自觉的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将自己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并不断发展这种存在于自我之中主客体相互关系,在内在相互作用的改造活动中,构建新的主观世界”[3],这种主观世界亦蕴含了指导人们精神世界的道德观、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这样的话,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谜了”[4]。可见,人性应是人的一切生活的根基和出发点,合乎人性的精神教育活动,则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是则功亏一篑。

 

  二、"精神成人是人性发展的題中之意

 

  人性是具体的、差异的、历史的,现代人的人性诉求恰好反映了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人性建设实际上是促使在精神成人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所展露出来的认知、道德、理想、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在其方法、范式、内容和机制上更好的与社会进行衔接,向关注人性需要,优化人的意识形态,肯定人的创迨性和独立性,着力于人的素质、释放个体精神发展空间这一目标前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命题,从大学生精神成人这一层面来讲,马克思实质上指出了人们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与裉本原因是人,也就是说,衡量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逻辑、标准和意义是人本身。因而尊重人性需求的精神成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与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共同需要,它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的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也满足了作为自我意识的人追求自我塑造的现实精神需要。历史证明,不全面熏陶、改善和发展人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就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现代人的精神。社会转型期,合理调整精神成人教育与人性化这一辩证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由忽视人性向尊重、维护、发展人性发展的常态化转变。

 

  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向人性化转向的现实意蕴在于:从思想观念上,启迪大学生思考自我的人生哲学,探索生命的本真,引导开展正确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肯定人性在精神成人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将个性回归于人,给人以更多的人生价值抉择和生命创造的新机会。总体而言,这对精神成人教育机制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既能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定位上进一步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人的全面发展前进;又能作为一项有目的、有意识、有内涵、有计划的培养人、教育人、提升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避免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自我培育渠道的束缚和遏制,回应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合乎人性的需要”[5],促进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理想、道德、能力、人格等各个层面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本源性意义所在。

 

  三、在发展人的教育中建构精神成人教育途径

 

  人自身的发展处于精神教育的内核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自身的精神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程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考人性问题所凸显出来的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困境,探索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方法,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崭新的前进道路。

 

  ()“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的自然需要

 

  人虽是高级动物,但也无法摆脱动物般或高于一般动物的自然属性,人也一样具有本能欲望和价值诉求,这是人的生物本能性。反观历史与现实,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自身物质利益的主体性需求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应涵盖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立足人性关怀的角度,以科学发展观看待灵魂发育期的大学生个人,要综合考虑现实中的个人的主观需求,在进行四学教育的同时,也要满足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对暂时不能满足的合理要求,应进行必要的精神安抚和解说。其次,要及时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实际困境,避免单调、枯燥、空洞的灌输及强制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要抓住大学生内在的情感归宿,通过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等多个平台的融合统筹,唤醒大学生将人性需要内化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理想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他们运用合法条件、发挥主观创造性以丰富自身的自然需要,建构贴近人性需求实际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桥梁。

 

  ()关注作为目的的人的社会化发展

 

  在精神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既是作为手段的人的发展,又是作为目的的人发展。但在传统功利化职场大环境的影响下,教育者通常只重视运用什么手段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而忽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逃避个性与精神培养的互动关系。英克尔斯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和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动用这些现代技术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m可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个性,还能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和社会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社会化既意味着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也意味着社会化必须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中的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德的生成无时无刻不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但这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人,真正融入一定的社会生活,还需要一个社会过程。”[8],因此,精神成人在社会中是一种关系性情感存在,它与客观环境建立起的普遍联系,使大学生自我在各类交往中,实现由要我具有髙尚的精神向我要具备高尚的精神的转变,并通过个人自觉的有意识的提髙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净化心灵,生成不仅符合法制规范性需要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还能塑造、形成符合各自行业需要的独特的创新、创造性精神。这些既是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支撑点,又是最终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的素质基础。

 QQ截图20160405185056.jpg

  ()尊重人的自我创造意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历程,既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过程,又是建构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系、创新法制、文化形态和丰富人的精神需要的过程。考察人的精神特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当前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塑造人的品德、灵魂,解决现代化的矛盾与传统精神信仰的矛盾,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境界和品味,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二是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创新创造权,掌握大学生生活实际与精神世界的矛盾,毕竟,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存在,他们能在不断的社会创造中反思现实世界的自我。通过分析人自我的精神发展动态,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精神塑造、生成和发展,还要有目的的设计、生产新的自我的精神境界,这也是精神成人教育的人本基础。三是坚持人本关怀的理念,关注大学生情感需求与情感表达的矛盾,制作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且能顺应职业人的精神、心灵和情绪需要的大众文化产品以调节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塑造大学生的愉悦精神和健康生活心态,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能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人。

 

  ()教育平等,改善人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活动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w。交往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表明,人们只有通过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才能超越和克服各种阻碍人性发展的限制和障碍,规避人性发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需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建构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相互衔接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共同育人的协同工作链,实现教育合力之间有序的对话、最佳的沟通契合,注重平等和对等,发挥精神成人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与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使精神成人教育真正培养出具备丰富人性内涵和主体性的大学生。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的深人程度首先取决于人本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取决于人与他人交往的程度和客观环境。融洽的交往关系是发展人性、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条件,也是提升人们一切行为活动质量的保障。然而,技术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发展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交往空间,却也因金钱利益等影响而淡化甚至扭曲,造成人际交往的隔膜甚至冷淡。因此,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应依托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中的价值理性,寻找技术扩张人文精神价值理性相交融的平衡点,重塑传统交往文化的精髄,关注家庭伦理进而创造新的和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文化,为大学生在追求自身突破和完善的过程中提供价值依托精神源泉

 

  总之,在人性意识崛起、人性诉求强烈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大学生的社会化,满足大学生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改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关系,是大学生精神教育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特色的本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同舫.人性问题与马克思的人性解放意蕴[J]. 学术研究,2013, (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 704.

 

  [3] 鲁洁.人之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 1998, ( 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丨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56. 65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 185.

 

  [6]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5. 8.

 

  [7] 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 与研究,2001, (8).

 

  [8] 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 69.

 

  [9]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 44.

上一篇:基于5W0T型评述海南成人教育师资能力建设条件

下一篇:交叉培训: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训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