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坚持四“立足”有效开展课内拓展教学的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有效开展课内拓展阅读是提升“四者”对话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文本,把准教材特点,有度拓展
  立足文本,就是要以课文为本,以教材为生发点,在课堂上进行一定范围的有度拓展,而不是脱离文本、漫无目的的无度拓展。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
  每篇课文可以拓展延伸的“点’’都很多,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可以一一罗列下来,然后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课文体裁的特点,精心地选取拓展材料的内容、形式。例如,教学第一单元《早》这篇课文,文中用一个过渡句把三味书屋、鲁迅、寿镜吾先生、梅花等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句子是这样的:“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腊梅。”这个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很“莫名其妙”的,因为他们根本无从知道作者吴伯箫这“默默中仿佛听到和记起的”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这时补充一段拓展资料就很有必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段文字是有出处的,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节选。”
  (屏幕出示文章节选,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对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对他的妙趣横生、别具风格的语言很是喜欢。这样的拓展阅读就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及其作品的强烈愿望。
  文本与拓展材料之间的关系好比“根”与“叶”的关系,我们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以文为本,把握教材特点,切不可舍本逐末—课堂看似纷繁热闹,繁华落尽,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
  二、立足生本,把握学情特点,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对话,是教师、学生、课文、编者、作者等多方交流对话的过程。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心智发展等。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望月》一课。在课堂上,教师牵引着学生拎出课文的三个方面:水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然后拓展好多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并逐句剖析句子中的动词,同时说出这是什么样的月亮,给了我们怎么样的感受,并当堂提供许多描写月亮的词语,让学生练笔写自己见过的月亮。
  一节课,学生读、赏、写,忙得不亦乐乎。但反思一下:这节课上究竟提升、发展了学生什么?也许他们能留下一些描写月亮的词语、诗句,但是他们也许会更加困惑:为什么同一轮月亮,在“我”、“小外甥”、古人的眼里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和文中的“小外甥”一样,缺乏远离父母、家乡甚至亲爱的祖国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拓展阅读显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实际,自然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立足目标,把握时机,高效拓展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拓展的内容要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因此,要准确把握拓展的最佳时机,以实现高效拓展。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伯牙绝弦》一课,有这样一个拓展片段。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补充了伯牙的话作为拓展材料,并亲自激情朗读,给予讲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伯牙对子期的知遇之情无比珍贵,在这个过程中,不但理解、丰富了“知音”的含义,同时也为后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探讨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立足发展,放眼未来,深度拓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肤浅的、流于形式的拓展阅读充斥着课堂。笔者认为:拓展阅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尝试深度拓展。
  笔者曾有幸亲历薛法根老师执教辛弃疾词作《清平乐·村居》的课例。课堂上,薛老师多次补充词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等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表面“喜”实则“忧”,词人表面向往“闲适”的农家生活,实际上写出了自己身为“武将”却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悲伤之情。薛老师自己在《当解则解——<清平乐·村居>教学后感》中说:“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可以少教一些内容,但务必要教得透彻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会钝化学生的思维力。当然,深刻、透彻应该有“度”,以学生“能懂”为准绳,假如你教了学生还是不懂,那暂时就不要教。
  所以,对于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尤其是一些古诗词、长篇文章的节选,我们特别需要补充大量的拓展阅读材料,来丰富对人物、作品的立体而饱满的认识,否则,可能就会曲解、误解作者的本意,甚至影响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与情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优质高效的课内拓展阅读正以迷人的姿态装点着课堂,使语文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吸引着一大批教师关注它、研究它,以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服务。

上一篇:文本的个性阅读与语文教学之间互助功能

下一篇:守正出新:文学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方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