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生活

发布时间:2015-11-17 09:29

摘 要:

关键词:
  从古到今,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但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是,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由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因此,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架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
  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要求上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顺利地走进数学课堂,让课堂知识巧妙地融入社会生活呢?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 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积累了很多的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甚好。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大圣”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些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会很好,打破了死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十几减9”这一部分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出示主题图中买气球的画面,以“还剩几个气球?”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后,有的教师就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较直观的点子图数出结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也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还有的用减的方法求出结果……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教学效果也较好。
  二.探究数学课中的生活因素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 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买东西的例子引入:(教师讲述)今天明明铅笔用完了,他打算到商店买一些,顺便再买几本练习本,明明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商店买东西,小朋友们和明明一起去买好不好?帮助明明认钱,计算买铅笔和练习本的钱。这一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第三册“量一量”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家量一量家里的床有多长、多宽,在学校带领学生一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多宽,操场有多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调动多种感官,在参与中体会数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达到激趣乐学。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
  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通过这个做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数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我们一起抓住身边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上一篇:让美育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用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