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隔代抚养的幼儿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5-09-24 08:49

摘 要:

关键词:

  有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抚养在农村更多表现为祖辈单独抚养孙辈,在城市更多表现为祖辈与父辈共同抚养孙辈。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其中,隔代抚养也是造成一些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隔代抚养家庭教育的一般特点
  1.容易对幼儿过度照顾、过度疼爱和过度放纵。过多的保护体现在拒绝挫折、拒绝负面教育、粉饰和掩盖事实,使孩子无法了解生活中不尽完善的一面,不能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和对待问题。过多的呵护剥夺了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经之路。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2.幼儿人际交往范围较为狭隘。人际交往的较为狭隘使他们没有同胞的经验,缺乏伙伴关系,不懂得长幼有序,模糊性别概念,以致在社会适应中自我中心,无法与人合作,缺乏同情心,甚至于性别错位。
  3.祖辈和父辈共同对幼儿的过度要求。现代人承受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职位的升迁、岗位的变动、复杂的人际关系、违背意愿的处世妥协、繁杂的家庭事务使得成年人工作倦怠、情绪波动,没有成就感,个人预期得不到满足等等,于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下一代,以逃避现实。
  4.祖辈和父辈对幼儿教育理念的冲突。由于代沟的存在,导致祖辈和父辈在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对幼儿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高压政策”。再譬如祖辈可能更为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培养,而父辈却可能更强调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
  二、隔代抚养幼儿心理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1.家庭地位的特殊性。由于祖字辈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疏于对于自己的子女的培养教育,因此他们把他们对于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愧疚、责任、关爱等等全部转化为对于自己孙子孙女的爱,因而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讲,他们很可能面对着来自比自己的父母更为疼爱的爷爷奶奶的疼爱。使得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和重要。
  2.生活空间的特殊性。现在,幼儿大都被限制在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里,由于父母一般工作很忙,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出于对其安全的考虑,同时由于邻里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幼儿很少有与邻居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大都被限定在家里。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
  3.社会期望的特殊性。现在的幼儿往往是一人系两个家庭三代人的“荣耀”、“希望”于一身,因此他们面对着来自爷爷奶奶的经常性的“期望压力”,往往使孩子成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和继任者,好比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和寄托着上辈的人生理想,他们得学钢琴、学绘画等,使孩子讨厌学习,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色彩。
  三、隔代抚养容易形成的幼儿心理问题
  1.意志品质薄弱。由于祖辈对幼儿的过度照顾、过度疼爱,使得祖辈往往越俎代庖,遇到困难有爷爷奶奶,使得意志品质薄弱,幼儿不擅于坚持,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没有长性,对左右为难的事情不能果断选择一种解决的办法,做事遇到困难往往不耐烦,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一旦失去了祖辈的支持,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 行为处事能力低。
  2.情绪稳定性差。由于祖辈对幼儿的过度放纵,在稍微违背幼儿意思的时候,幼儿容易爱生气,爱发火,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3.自我中心。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一些幼儿往往会形成自我中心、惟我独尊的心理倾向,而缺乏我只是社会中一员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自私与任性,为所欲为。
  4.孤僻。一些幼儿由于平时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爷爷奶奶,因此与人交往的机会缺乏,没有伙伴玩耍,也很少与同龄人交流,交往能力差。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常常独来独往的心理个性,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有问题也不与人交流,因此,如果不良情感得不到释放,很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状态。
  5.逆反和易攻击性。幼儿由于缺乏他人意识,唯我独尊,不会与人合作和交往,个人意志和“自由”第一,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他们孤僻,再加上家长的有时故意的娇宠放纵,难以接受别人对他说“不”,极易导致他们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四、隔代抚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1.统一教养理念和模式。时代的变迁、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阅历的差异等使年轻一代往往和年老一代的价值观念、教养方式不一致,这就需要幼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首先要就幼儿的培养教育达成共识,可以经常就孩子的教养问题召开家庭会议,讨论、确定和形成一个统一的孩子教养的思路、目标、原则、方式、方法等。
  2.合理定位幼儿家庭地位。要使孩子认识到,他们不是太阳,他们没有特权,他只是社会中的一员,别人与他同样重要,同样有自己的情感,同样需要尊重。当家里有什么事时,让孩子也来参加决策,培养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有作为家里一员的权利和义务。要爱孩子,但爱要理智。
  3.充实丰富幼儿生活和情感体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偶然学习和无意学习往往是伴随我们一生最长时间的学习方式。身心的发展离不开潜移默化,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绝不可能离开幼儿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应当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品质。幼儿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成人可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幼儿切身体验,融入社会, 要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手让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既是愉快的,又是收获满满的。
  4.创造非组织性幼儿同伴交往机会。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与同伴交往是一种组织性幼儿同伴交往的话,家长还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种不是幼儿园组织的幼儿同伴交往机会能与幼儿园的组织性幼儿同伴交往机会形成互补,对于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只有在幼儿的互动和交往过程中才能使幼儿学会与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懂得怎么样分享,怎么样合作,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等等。

上一篇:炫出诗意课堂的魅力

下一篇:电脑应用给写字教学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