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6-07-08 15:5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水利工程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水利融合的思路,列举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活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研究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的重点工作。为传统行业提供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研究与实现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发布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9

 

  更多论文请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上一篇:水利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