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15-12-14 13:50

摘 要: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需要多联系。计算机教师在传统的班型授课制(特别大班型)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同时感觉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分类别、分组教学法是提高大型计算机教学效率、优化班级单一授课制的有利途径。本文对分类别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作综合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教学
  一、分类别教学的概念
  分类别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类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类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计算机分类教学的必要性及原则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类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分组、案例等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考核和辅导,借助学生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类别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计算机分类别、分组教学的模式
  1.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水平,确定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类别的教学、考核和辅导。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决定其学习类别,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阶段性调整,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其次,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激励性评价,对每类别学生的进步给与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较低类别测试应当重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检测,较高类别的学生则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检测。
  2.分组互动既是学习模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或方法。“分组”是在分层过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调查、摸底考试、提问和交流,进一步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将学生按高、中、低类别均衡组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成员协调发展的精神。
  四、计算机分类、分组教学的实施
  1.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类别:1、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2、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3、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以及各类别学生的水平,对各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技能训练并注意类别梯度。
  3.分类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2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1、3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分为主,合为辅;实习则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案例集体探讨、共同商议、合作互动。
  4.分类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即时的困难。教师在设计实践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实践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类别:第一类别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使全体的学生的必做题:第二类别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体,以2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类别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类别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1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2、3层次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5.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监督并及时反馈信息,加强1、2类别学生的辅导。对1类别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3类别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课由3类别的学生帮助1类别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生的进步。 
  六、实施分类教学的优势
  1.分类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自信心。
  2.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3.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类别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认识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
  4.促进“个体化”学习能力的提高。“个体化”学习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分类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习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七、分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类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量及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 分类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但目前我们对学员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察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2. 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任课教员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员要适应段时间。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任课教员,“教书育人”尽到责任。
  3.分类教学教员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档次的学员选择恰当的方法,了解学员的实际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实施分层次、分组教学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效率》作者:刘超华 赵勇

上一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应用探讨

下一篇:C程序设计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