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族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的构建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4 09:46

 一、差别化管理的内涵
  差别化管理,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分地一味强调对管理对象“一视同仁”,而要因人而异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即以管理对象综合情况为基础,对管理对象按其特定标准,分为几种类型,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的调节活动。差别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管理重视类型并结合类型针对性、实际化展开工作,真正让管理发挥作用,让成员接受管理,最终实现差异中的齐头并进,以致整体提高。
  二、民族高校差别化管理的紧迫性
  (一)民族高校的现状
  目前,我国民族高校,汇聚众多民族的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由于学生们民族族类不同,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首先,学习上,民族高校大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成长过程中接触的基本上是民族语言,呈现出汉语基础不扎实现状;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失衡,其接受的教育与汉族或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出现交流上的语言障碍。甚至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那些尖端的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等。尽管他们多数求知欲望强烈,渴望成才,朴实好学,甚至节假不休,刻苦攻读,但是学习是积累的过程,短时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以致挫伤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消极学习势头。如混学现象、逃学现象、厌学现象、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现象。
  其次,行为上,自我控制力、调节力和慰藉能力相对较差,遇事感性,受到别人指责、批评或其它打击时容易引起思想波动,甚至发生冲突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在普遍具有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等优良品德和开朗直率、粗犷倔强的个性的同时,他们自尊心强,情感体验心态缺失,同情心和宽容心理性不够。特别是来自经济相对滞后的极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观念传统,思想封建,商品、市场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其行为问题更是严重。当然也有截然不同的个性行为,如过度懦弱、胆小、固执等现象的民族大学生。
  再次,理想上,眼光短浅,注重眼见性。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因从小受传统民族背景的影响,有大部分的大学生人生规划狭窄,毕业后就业意向单一,商品、市场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如毕业就业去向,只有回家乡政府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谋职;再如经济层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思想上。总之传统的社会思想严重,不敢于与新事物、新思想接触和运用,以“保稳”的态度对待理想,对待现实,缺乏挑战精神。加之家庭经济资源短缺的限制,生活简单,节约保守,追求有限。
  (二)民族高校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族高校教育管理,除了具有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的教育管理规划和要求外,还有许多民族优惠政策照顾民族高校大学生,此处不再多述,仅对民族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其主要的问题如下: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上,短期难以进成效。学习是民族高校大学生们的天职,尽管民族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注意到了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困难,作出了调整,如课堂重补基础教学、教师对差生的学习帮助、同学之间的互助等课堂内外的关照行为。但是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民族大学生还是没有解决学习的困难问题。加之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和民族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整体性,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2.心理敏感,个性化太强,缺乏竞争意识。尽管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践行了诸如班会、团会、党会、校会、思想汇报、师生交心谈心等活动,但是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复杂,意识形态民族化,影响个性个性因素多元,不管是班干、辅导员一,还是教师,都无法广泛而全面的揣摸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破解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结,激励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共同奋进。加之在于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和文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消极因素等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冲击,使得原本较为感性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很难个性理性,更不用说是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了。
  3.交际圈小,民族生活陋习难以纠正。如有的民族大学生不爱洗澡,有的民族大学生爱酗酒,有的民族大学生独尊心理过强,有的民族大学生封闭自己不爱交流,有的民族大学生自私自利,有的还好大喜功,有的张扬夸张和显摆,甚至有的喜好拉帮结伙,有的喜好偷、抢、嫖、赌、毒等。
  三、民族高校差别化管理的对策探索
  一个好的管理理念就像太阳照耀到每一个人,即使在晚上那漫天的“星辰”也会反射出温暖的光芒。刘晓红老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即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相互作用改善高校教育管理,实为好办法。下面我们就三螺旋理论中的学校环节的教育管理进行微观差别化管理探讨吧。
  (一)“形式”上的总要求不变
  民族高校也是高校,因此其办学终指是不能变的。只有总体上的要求不变,有形式的规定性,民族大学生才有奋斗的目标,高校也才有工作的中心。“如西南民族大学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双符双适型’人才。”[1]即民族高校应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需要。
  (二)以阶段化进步为基础
  民族高校要欲达到“双符双适型”人才培养基地目标,这就必要结合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以阶段性的进步,逐步实现总目标的实现。
 1.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设置。首先,必须对全校民族大学生进行学习愿望摸底;如普通话的发音、四六级英语辅导等。其次就是根据摸底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和分班;如分普通话培训、四六级英语辅导、诸多职称(资格证)的培训、专业课外复习班等。再次是组织师资,筹备施教资源等事宜。如请什么样的教师,布局什么样的学习环境等。
  2.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实施。这是核心的阶段,除上实施的有序性、层次性,更要注意大学生们的学习效 果、态度、情感的变化,及时因变化而调整实施内容。其次还要做到耐心和负责,对进步较慢的大学生,要多帮助,百问不烦,百讲不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要多鼓励,多建议,慎批评。再次,多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第一,交心谈心,观察其思想、行为上动态;第二,培养师生情,以亲和力提升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指数;让民族高校大学生感受到民族高校的大家庭的温暖,增强集体主义意识。第三,以身教教育大学生,使校园的小社会言行一致,利于教化。最后,注意上一阶段性的计划与下一阶段性计划的衔接。严把阶段学习计划完成的大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关口。决不讲人情、讲情面。但注意不过关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沟通思想和疏导情绪。
  3.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评估。阶段性的学习计划中,更应该有评估环节,以此鼓励进步,鞭策落后。当然这种评估活动,不一定是传统的测试方式;可以是实践行为的检测;也可以是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总之注意评估的技巧运用和评估后的大学生心理变化、行为变化。力求评估不是批斗会、侮辱会,更不是宠人会、制造骄傲的大会。
  综上所述,阶段性的进步确是总体目标基础,但是不能因为个体原因,而持久停留和飞跃式敷衍;万事讲求质量,阶段计划就得有阶段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关卡设置。
  (三)以大学生的能力来区别要求
  由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复杂,因此除了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外,还应该有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个体特长和缺点进行归类,然而根据个体的特长和不足,在总体学习目标下,进行适应个体能力的学习、生活帮扶。首先是培养和鼓励民族高校大学生,坦然面对和讲述自己学习优缺点,便于扬长并补短;其次,建立师生、学生之间的帮扶情感,营造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再次,多渠道多形式组织课外活动;如读书会、学术交流会、专业竞技赛、文艺节目、学习参观、田野调查等活动。一方面增强学识,开阔眼界;一方面垂炼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挖掘和激励个体能力。同时也发挥能力长处,弥补不足。
  四、结论与展望
  如果“三螺旋理论”的教育管理是最有效手段的化,那么差别化是在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微观领域最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是最有温暖情怀的教育途径。它视个体的优缺点,而展开的“扬长补短”活动,具有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的激励作用、实效作用。势必是提高未来教育管理质量的必备武器。
  参考文献:
  [1]刘晓红,陈开天.四川民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
  [2]王敏.民族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3]陈瑞莉.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程晓丹,孙宇,张园,齐鹏.内地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索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5]李玉瑛,谭贤楚.人本管理:民族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J].前沿,2007(8).
  作者简介:潘军(1982—),男,土家族,贵州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上一篇: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的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