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贸易与经济增长探究

发布时间:2016-02-17 15:22

  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从古讨论到现在,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研的时间也有100多年了。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文献主要集中在经验研上。如沈程翔(199分发现中国的出口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1]赵陵、宋少华、宋泓明(2001)也得到类似的结论。]沈坤荣、李剑(2003)了中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发现国际贸易通过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正面影响。高峰等(2005)以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了中国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决定因素的经验研也是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术界研的热点问题,如Sharma(2000)[5]、马剑飞等2002)问。但将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研的文献很少见。本文拟从这个角度探讨不同产业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内贸易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特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低效率、无规模的企业将退出,从而提高全行业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存在国外同行业替代品的竞争,还可以避免国内厂商因居垄断地位而产生的X无效率现象。

 

  2.产业内贸易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实现了比产业间贸易更进一步的专业分工,从而增加了对更为专门化的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促进了这些人才的供给。专门化的中间产品产业、专门化部门,甚至专门化的企业家和研与开发人才的出现,只有在其最终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有可能从其他行业中独立出来。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容量,使这些专门性的部门与要素得以长期稳定地在经济中存在下去,并发展壮大,这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源泉。在这一点上,产业内贸易表现出了能够带动非贸易部门联动增长的外部经济效应。因为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的部门,几乎都是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明显的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分工的细化不仅促进其本身的人力资本积累,还通过相关部门的直接带动与间接扩散,在更大范围内提高生产率。

 

  3产业内贸易通过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得到技术的规模递增,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品种选择,增加了企业学习、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得以在更好水平的专业化生产中,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拓展品种范围,提高产品档次,加速技术创新,在动态的学习中降低成本。特别是这种分工形式同引进国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时,干中学效应就更加明显,因为外国资本引进往往同技术存量的增加联系在一起。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在同美国展开产业内分工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尽管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总体上会提高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但从结构上看上,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相同,垂直型水平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其原因主要有:(1)我国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了较大的现实生产力,提升了产业结构,积累了资本,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在开展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时,我国出口品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价格低,恶化了贸易条件,与其他产业的前向后向联动效应差,因而也不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没有充分重视产品的水平差异化。产品水平差异化的内涵相当广泛,除了产品在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的差异外,还包括在销售上的差异,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以及人们感觉上”(perceived)的差别。这些差异化会极大地增加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而我国在开展水平型差异产业内贸易时,对产品的差异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忽视或根本不能介入产品广告、宣传等销售领域,而不能获得较多利润。例如,我国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广告设计等销售领域的有关工作。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贸易与经济增长探究


  根据以上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几点基本结论:产业内贸易是比产业间贸易能带来更多利益而调整成本却较小的一种贸易形式;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而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阻碍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产品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扩大和发展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与众不同的个别优势和特征,有利于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实施产品差异化及特色化战略时,一方面,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要认真研国际市场的需求特征,作出品种开发及生产决策;另一方面,政府的商务信息机构及各种民间行会组织也要发挥其在信息收集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引导,促使企业成为进入市场的先行动者”(thefirst-mover)。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由前面分析可知,产业内贸易的格局往往是由历史偶然因素决定,谁成为抢先占领市场的先行动者,谁就能充分发挥垄断力量及规模经济的作用。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这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保证。尽管产业内贸易不排除低层次产业的贸易效果,但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扩大和所占比重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我们,只有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产业内贸易,不断提高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3.大力发展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规范和完善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继续吸引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投资,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加强与国外新技术、管理思想的交流,充分利用外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尽快掌握先进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产业升级换代。在发展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方面,要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获得产品差异优势。

 

  4.努力实现目标市场的多元化。正如前面分析的,产业内贸易更多的是在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展开,而且多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可以在保证传统的出口市场(如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必要时,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贸易组织,充分发挥此类组织的贸易创造效应,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上一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转换

下一篇: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