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4 11:43

摘 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的格式、结构和内容等是否规范,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必须认真把握好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审计复核工作、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措施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不讲质量,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审计工作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从小范围讲直接关系到个体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从大的方面就会影响到领导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一、审计报告的定义、内容
  修订后新的审计法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根据审计报告的类型不同,其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但审计报告一般应具有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也予以了明确,即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与过去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完整地反映了审计结果,由于取消了审计意见书,将其内容纳入了审计报告,同时还包括了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全部内容,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审计结果。
  二、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专业性过强、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困难。
  (二)文字、格式错误。有些单位的审计报告没有统一格式,而且未经严格审核把关,导致出现排版零乱、语言不通、掉字、错字、重复字句、标点符号错误等问题,严重损害的审计机关的形象。
  (三)报告中的查出的问题不分重点。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或者将一些数字不大,性质不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也写入报告。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四)法规引用不适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有的审计报告在引用法规时只写文件号,不写发文机关和文件名;或者只写发文机关、文件标题,不写文件号;有的不写具体条款。
  (五)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三是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对象提出建议。有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审计建议的同时,还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六)审计评价不够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地落实,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三、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判断。在审计报告阶段,保持应有的风险意识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把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审计复核,通常就是指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署六号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明确了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和审计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三级复核制度。而实际情况是,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的有效落实,存在一定的水分。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三级复核机制职责不清,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 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便交由所在部门签署意见;许多业务部门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核,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另外基层法制工作机构不健全,兼职人员的现象较普遍,在复核过程中,也就存在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流于形式,甚至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的进行复核等现象,加之一二级复核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对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业务审理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多数基层审计机关无法配备专设复核岗位;有的虽有复核制度,但有关人员也没严格按规定履行好复核职责;有的审计局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或者是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制度是有但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而一旦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也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四、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审计复核工作的力度。审计复核作为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是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加强审计复核工作,一是提高对审计复核工作的认识。基层审计机关领导要重视审计复核工作,要充分认识审计复核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是培养干部职工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的需要,更是提高审计监督能力的需要。二是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这是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基层审计机关要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和审计复核操作规程,对每个审计项目实行三级复核,级级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难点,使审计复核工作和程序达到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复核人员要相对稳定,不能兼职,使之有时间有精力从事审计复核专项工作,在经济政治待遇上给予优先考虑。
  (二)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部门领导,一直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必须实行责任制,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责任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评估的工作前移,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的检查工作,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年度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审计报告风险、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审计的职业特性要求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再完善的控制措施也不能防止审计人员的有意舞弊。审计人员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强化审计资源配置使用。首先合理安排年度审计任务。上级部门及政府安排的年度审计任务逐年上升,尤其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政府投资审计项目特别突出,为此,我们应深入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审计工作方针,既保证审计质量,又使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总结、学习,以提高审计水平。三是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审计经费的投入,保证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后续教育、审计技术观摩交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信息网络建设等经费需要,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主编.《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2010年.

上一篇:浅议当前农村财务公开的现状及思考

下一篇:医院新旧会计制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