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工业经济管理学的改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31 16:33

  随着我国经济将迅速转入市场经济的运动轨道,使几经改革而传统计划经济痕迹仍较深的工业经济管理学,正面临着根本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其迫切性日趋强烈。对此,提出一些粗浅意见。


  一、对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再认识


  工业经济管理学是伴随新中国计划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它作为一门中观的应用经济管理学,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其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来看,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传统的理论体系阶段(50年代初、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亟需培养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引进了当时苏联的工业经济教科书,我国工业经济管理学即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引进的前苏联工业经济教科书,基本上是依照产品经济理论来设计的,与当时苏联工业管理活动相适应,成为50年代初、中期我国工业经济管理学的蓝本。这时,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特点是强调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不具有商品经济性质,价值规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起支配作用,它仅保存着核算工具的作用。在这里,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调节与控制。企业成为上级管理部门的附属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无自主权,一切听从于上级的指挥。企业间、行业间、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均为“条块”所分割。在这个阶段,由于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实行以实物形态为主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形式,形成了既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也排斥市场作用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楱式。上述这些反映产品经济要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当时工业经济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探索中国化的理论体系阶段(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在这长达二十年间,从引进学科到学科中国化做了大量工作,并有所前进。例如,注意到改革管理体制,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因素;改进工业组织,试验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方法(试办托拉斯);以及加强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等内容。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改革尚未触动学科的思想理论基础,仍然是在产品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改革的成效甚小。特别是长期在“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使这门学科的中国化进程几经曲折和反复。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常常出现过分强调政治,夸大主观能动作用,而不尊重科学,不能认真探讨客观经济规律,以致提出一些不科学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使这门学科的中国化进程陷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三)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逐步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根本改革以产品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管理学,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到目前,这个转变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化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具体阶段:


  一是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认识进行改革阶段。当我们确认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性质,整个经济要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来组织运行,这不能不导致学科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变化,要从产品经济理论转向商品经济理论。这就使学科开始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意识,在宏观管理上打破了指令性计划管理形式的一统天下,非强制性的指导性计划和间接调控手段都开始有所确立和发展,计划、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已在经济管理中逐步取代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调节方式。但是,由于认识的限制,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实质尚未搞清楚,因而难以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以致学科的理论体系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痕迹。二是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改革阶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在理论上又有重大突破,这即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所精辟阐明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使学科建设进入日益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心问题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彻底取代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土义山场经济的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取代以往的计划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管理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也必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它还处于初创阶段,但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与丰富实践中而茁壮成长起来。


  二、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任务


  建设什么样的工业经济管理学,认识并不一致,这里不是指具体内容上的认识差别,而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方向上的分歧。

 

  在经济学科体系上,曾出现过“二层次论”(宏观、微观)和“三层次论”(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歧。“二层次论”者认为,经济学科只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类,不存在中间层次的部门(或产业)经济管理学。如主张建立”工业政治经济学”代替工业经济管理学,即将工业经济管理学建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分册。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地否定中间层次的部门(或产业)经济管理学的存在。又如主张建立兼容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大企业管理学”,只将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纳入企业管理学,这是一种典型的否定中观经济的“二层次论”。我们认为,上述观点都是片面的。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和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间相互联系密切,其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程度日愈加强,对于这样十分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若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协调并能迅速而健康地发展,从理论来说,只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相关的经济理论,显然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部门、产业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已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着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规律,如社会资源在工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部门结构,以及资源在行业内部的合理利用,形成最佳的要素组合状态,实现最大的产出等经济问题,虽然都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联系,但都属于中观经济领域的问题。


  只有承认中观经济领域的存在,才能对这个层次特殊的经济活动规律及其运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使庞杂的部门、产业经济活动,能按经济规律的要求而健康地发展。可见,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科体系,既要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的企业管理学,还要发展中观的部门(或产业)经济管理学,这也正是经济学朝着应用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今天,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看,把整个国民经济分成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管理,尤感必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部门、产业做为一种经济单位进行管理,更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要求。这时,市场中的个别企业的行为,生产规模多大以至效益如何,都受市场中同类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处理这种市场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恰是部门、产业的经济管理问题。可以说,只有部门、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微观经济的顺利运行。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兴起,有些同志主张将工业经济管理学“一分为二”,即分成工业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工业管理学(应用学科)两门课程来建设。我们认为,这种主张也是不合适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从部门经济管理学来看,把它截然分成“理论知识”和实用的“管理知识”是困难的,因为中间层次经济领域的具体理论知识,正是管理部门、产业的根据,若将两者强行分开,势必会发生理论空泛而管理又失根据的倾向。第二,从中间层次看,主要是产业、行业的经济活动,它们活动的一般经济规律知识,应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该是部门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换句话说,部门经济管理学不该向基础理论学科发展。至于产业、行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规律知识,则是部门经济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部门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门、产业的中间层次的经济活动,带有明显的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如工业中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优化部门结构与合理的工业地区结构等。正确解决上述问题,既要有具体经济规律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管理知i只。在这里很难将理论知i只与管理知识分开,那种单独建设工业管理学的主张,其实就是建设工业经济管理学这种应用经济学科。


  根据以上分折,工业经济管理学应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基础的中观经济管理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科,与工业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关于它的理论任务,过去有种种概括,但基本是两种倾向,一是强调单纯研究生产关系,另一是强调单纯研究生产力,而且把两者对立起来,视为根本分歧。今天看来,这是受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和对中观经济管理学认识不够所致。做为中观经济管理学,应主要着眼于发展工业生产力,要围绕着发展工业生产力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问题。只有摆正上述关系,才可能正确规定学科的理论任务。我们认为,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阐明工业化的一般经验和我国工业化的进程;(2)揭示工业发展规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组织工业生产力;(3)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建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业管理模式。


  上述三项理论任务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反映工业经济活动的三个主要侧面,即工业发展目标和道路、工业发展规律以及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作问题。


  三、学科建设的主要思想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学科的主要理论任务,本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工业再生产规律。前者反映我国工业发展所处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和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才能使工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后者反映工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它在任何工业发展阶段都是如此,工业活动必须符合工业再生产规律。上述两个理论基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果只熟悉市场经济而不尊重工业再生产规律,或只研究工业再生产规律而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作用,都难以发展工业生产力,甚至是阻碍。这就是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建设所必须依据上述两个理论基础的道理。


  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布场经济体制,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完全地从传统计划经济轨道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在这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改变之际,工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必将随之变化。在这里,除了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市场经济及其差别外,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市场与企业三种关系。


  在这三种关系中,体现了政府、市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地位与作用,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政府依靠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优势,行使其宏观管理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


  前者既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后者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依据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通过制定计划、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指导和规范,并通过市场对企业行为进行间接干预,引导企业按照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来发展。在体制改革中,实现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之后,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玫府作为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要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证国有资产不被流失。这涉及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如何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激发企业经营的活力。同时还要解决好宏观层次的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如制定有关法规、政策以及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等。


  市场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间交易活动的场所,是企业借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对整个市场经济起着调节作用,建立在上述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活动是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联系的基本形式,这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与联系,都要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企业大量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改造以及企业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商品交换活动,都是按照市珐需求并在价格机制作用下进行的,从而达到短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应是一个完整体系,不仅有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要有各类要素市场,如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市场发育是否完善,都将影响市场机制作用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充分发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造就富有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一企业,使企业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经营单位。企业的行为直接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企业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而争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实行“两权分离”,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探索到一些较有成效的做法,如在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上,明晰产权关系、加强责任制;在政企职责分离上推行转换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等等。这两种分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政企职责不分,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就难以分离;企业财产所有杈与经营权不分离,政企关系则难以理顺。


  理解和遵循工业再生产规律是建设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另一主要理论依据。工业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对这个问题,我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如下:


  首先,从静态观察,工业再生产构造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个再生产构造特征反映出工业再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性。

  第一,工业再生产过程存在如下两种流转现象:(1)生产资料一4生产资料,即从生产资料投入开始,到产出生产资料为止,不停地进行循环。这种流转的经济意义是为整个工业再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原料、技术设备等基础工业的产品。上述这些工业品的生产过程,只是全部工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2)生产资料一消费资料…—消费者,即从生产资料投入开始,产出消费资料,经过市场流入消费者。这个流转过程的经济意义是它实现了生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它也是全部工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上述两个流转过程是密切相关和相互制约着的,笫一个流转过程的终端恰是第二个流转过程的起点;而第二个流转过程的规模,尤其是终点的消费需求,则决定着第一个流转过程的规模与速度。从而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工业再生产的各种重要数量比例关系,如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关系等,这是组织工业再生产活动必须遵守的经济规律,是保证工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二,工业生产过程存在两种物质消耗与补偿的规律现象;(1)投入生产的劳动对象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即被消耗掉,为了持续进行工业再生产,就必须重新补偿其简箪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对象,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地进行着;(2)投入生产的劳动资料多次地参加生产过程,经过多次使用直到丧失其性能,才能报废更新,这种现象也在不停地进行着。上述两种不同的规律现象,形成了工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如工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建立和发展,工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等的管理知识,都成为工业经济管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其次,再从动态来看,即观察工业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情形。我们基于上述工业再生产的两种流转过程,稂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原理,把工业再生产经济循环描述如下例(见图I)

blob.png

  图I是根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表式设计的,使第一个流转(生产资料生产)新创造价值量(30+30)大于第二个流转(消费资料生产)的转移价值量(40),即I(v+m)>nc。


  然后,将上述表式制成再生产经济循环图式(见图n),表示出工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经济关系。在描绘经济循环的动态现象时,我们将交换过程的市场竞争情形舍弃掉,而是从正常循环(已实现商品)的角度来观察的。


  根据上述工业再生产经济循环图式所展示的经济关系,建立方程组如下:

blob.png

  上述方程组反映了再生产经济循环中几个主要经济关系。如果对方程中的变量附以变动参数,便成为一组表示动态的方程,它既可以分析历史变化,又可以展现未来的趋势。由于上述四组方程主要反映出再生产的投入状况和经济循环规模(第(1)、(2)方程式)、产出效益(第(3)、(4)方程式)、发展的约束条件(第(5)、(6)方程式)以及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第(7)方程式)等,因此,它们构成了工业经济管理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部分。


  四、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在文中使用“现代”这两个字,意在说明我们探讨的工业经济管理学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设的工业经济管理学。其理论框架,是构造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科学体系与内容的基础。


  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应是工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任务的全面反映。如前所述,按工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任务的要求,其理论框架是:首先,要科学阐明我国工业发展道路,即关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问题。在借鉴外国工业化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具体进程、阶段、机制等问题。这无疑是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任务之一,是要充分研究工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与发展。因为发展工业归稂到底是提高工业生产力,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所以,社会资源在工业中的合理配置与要素优化组合,就成为工业发展深层的核心问题。工业中资源配置实际存在两个层次:一是资源在行业之间的配置问题,即研究行业之间经济关系,实质是研究工业的结构问题;二是资源在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配置问题,即研究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研究工业的组织问题。所以,工业的结构和组织两大问题,就成为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社会资源配置引发的工业结构和组织问题,是否处于合理和最佳状态,保持良好的工业经济循环,要求建立有效的调控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自然成为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后,上述一切方面和活动是否有成效,都必然综合地反映在工业经济效益上。工业经济效益问题,实际是投入与产出关系问题,它既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因此,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必须包括工业经济效益问题。


  按照上述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框架的思路,设想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如下:


  第一篇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主要阐述世界各国(主要指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经验和共同规律,为研讨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提供借鉴;阐明我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特点;以及推进我国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问题等。


  第二篇工业结构。主要阐明工业部门结构形成理论;分析工业再生产诸要素的构成及其结构;探讨工业部门结构变动、变动趋势和部门结构优化;部门关联理论以及工业地区结构。


  第三篇工业组织。阐述工业组织原理;分析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经济;阐明工业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经济联合与企业集团以及跨国公司等组织形态。


  第四篇工业管理体制。阐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主体一现代企业;市场及制度体系与培育;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及其手段;编制指导性(预测)的工业发展中、长期计划等。


  第五篇工业经济效益。主要阐述工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原理;阐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应用等。


上一篇:高校基础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