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02 09:31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能否有效的运行。因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在资源枯竭或资源产品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这些城市多数面临发展困局。为了防止因资源枯竭导致资源型城市产业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拉开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序幕。资源型城市经过这些年来的转型,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在简要概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方法,对全国45个典型资源型城市1999—2008年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为资源型城市制定“十二五”规划乃至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1 概述
    在产业结构演变的各种理论中,最著名的学说是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 Clack)所提出的“配第—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W. G. Hoffmann)关于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霍夫曼定理”,以及美国学者霍利斯·B.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关于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产业梯次演进理论”等。此外,日本学者莜原三代平、赤松要,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等都提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在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集中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转型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资源型城市应以优势转换战略[1],以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2],通过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或复合模式[3],实现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4]三大转型目标。一些学者对具体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同[5]、淮北[6]、白银[7]等转型进行了研究,而对资源型城市整体产业结构演变的综合研究较少,高中伟等[8]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一五”期间的演进路径,张复明等[9]、吴萍等[10]分别对太原和个旧产业演进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对资源型城市1999—2008年10年间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协调性,归纳各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摸清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 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方法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有很多,如采用产业结构熵、产业结构变动值、Moore结构变化值、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等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利用结构相似系数、霍夫曼比例等研究产业结构的联系和研究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增长波动、技术进步率和出口竞争力指数等。本文主要应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进行评价,用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2.1 产业结构演进的评价方法
    2.1.1 产业结构变化率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衡量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可用产业结构变化率指标加以判断分析,根据其变化率值的大小我们可看出某地区在某段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产业结构变化率是一个反映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2.1.2 产业结构偏离度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效益的优劣不仅体现在各产业的结构变动幅度上,也体现在产业产值的增长部分与该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增长步伐是否同步,如果产业的增长与该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同步,则该产业结构的效益较好,否则就较差。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一种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量化指标,是指某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占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根据这个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化、协调化和高度化。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11],其公式为,
    
    2.2 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 SSM)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数学方法。它由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等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结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有效方法[12]。
    2.2.1 SSM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国家增长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产业结构转移分量(the industrial effect)和区域竞争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2.3 数据来源
    本文从中国175[13]个资源型城市中选取45[1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变动研究,其中煤炭类城市30个,石油类城市4个,冶金类城市8个,森工城市3个。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此得到了包含全国和4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46个样本点共10个年份组成的面板数据,以此构建并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轨迹。
    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
    3.1.1 资源型城市与全国产业结构变化比较
    以1998年为基期,以1999—2008年为报告期,对我国45个资源型城市1999—2008年产业结构变动系数进行计算。并选择大庆、铜陵等4个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和全国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图1)。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结果显示。
    
    图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比较
    1)全国产业结构变动由1999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14.4,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态势和全国相同,但变动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3)资源型城市总体产业结构变动平稳,但各城市却变化不同:大庆市变化呈倒U形,在2001年产业结构变动值到最大13.43,而后逐渐减少,2008年产业结构变动仅有4.91,和2004年变动幅度几乎相同;大同由1999年的7.6上升到2002年 的17.56,而后降低到2004年的最小值5.12,2007年又再次上升到16.33,变动态势呈波浪形;有色城市铜陵在2004年前,产业结构变动不明显,维持在5左右,2004年后逐渐上升,2008年产业结构变动值高达23.92;白山市各年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变动值大多数年均小于5,而近些年份产业结构变动明显。
    3.1.2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从资源型城市类型来看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由表1可知,在2004年前,煤炭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整体高于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之后,有色和森工城市逐渐取代了煤炭城市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由于煤炭城市数量众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也各异。煤炭城市枣庄、阜新经历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枣庄产业结构变动与全国同向,产业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幅度要强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阜新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相反。石油、冶金城市变动情况则相对平稳,一直在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下变动。
    
    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协调性
    对10年(1999—2008年)间我国45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这10年中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减小,由1999年的39.36下降到2008年的33.80,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渐向协调的方向发展。而10年间我国结构偏离度下降缓慢,由1999年的67.16下降为2008年的56.6(图2)。从资源型城市与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资源型城市的协调性较好:2008年资源型城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仅为8.14,显著地好于全国水平28.3;第二产业偏离度为10.73,也好于全国水平21.4;第三产业全国优于资源型城市,分别为6.9和14.93。因此,资源型城市要处理好二三产业的协调性问题,而我国要重点处理好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差距过大的问题。
    
    图2 资源型城市与全国产业结构协调性比较
    从城市类型来看资源型城市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这10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变,但各类型城市结构偏离情况并不相同。由图3知,冶金、有色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且偏离度基本稳定;煤炭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基本相同,10年变化轨迹与资源型城市变动基本重合;森工、石油城市多数年份均高于资源城市平均水平;1999年石油城市平均产业结构偏离度为50.18,2002年下降到10年中的最低值37.74,而后又升高,2008年偏离度为54.83。森工与石油这两种类型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较慢的主要原因。但从各种资源型城市内部各城市表现来看,形态又各不相同。
    
    图3 按类型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根据以上偏离—份额原理,我们得到:除1999年各资源型城市N[,i1]为负外,其他各年各产业N[,ij],P[,ij]均为正,说明这些产业为全国性增长部门,且各资源型城市该产业在全国同一部门中占较大比重。多数城市D[,ij]为负,说明这些城市的j产业在全国为相对下降部门,若D[,i]为负,如1999年的大同、阳泉、阜新、枣庄、焦作等,则说明这些城市有较多的部门发展缓慢,部门竞争力不强,且在全国的地位下降。G[,i]是以上3分量之和,也等于末期和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之差。10年间,这45个资源型城市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99.9亿元,但N、P、D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却不同(图4):2003年以前,经济增长份额主要由全国增长份额和产业结构份额贡献,区域竞争力份额很小。1999年和2002年区域竞争力份额仅为-0.87和-1.78,这5年中最高年份为2003年的6.34,也仅占当年资源型城市平均增加额的6.41%。2003年以后,区域竞争力份额不断增加,至2007年区域竞争力份额增至99.3,所占平均增幅也上升到19.86%,但在N、P、D三者贡献份额中仍为最小,说明资源型城市有待提升竞争能力。
    
    图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平均偏离—份额分量
    4.1 全国增长份额分析
    10年间资源型城市平均经济增长由全国增长份额贡献了162亿元,占经济增长总量的32.4%。但在45个资源型城市中贡献差异明显:唐山全国增长份额增长了770.6亿元,而金昌仅为31.9亿元。从地区来看,东部资源型城市平均增长了221.8亿元,中部城市平均增长了143亿元,而西部城市仅有70.8亿元。由此也表明,全国经济增长对东部资源型城市的带动作用要显著地强于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并表现出了“3—2—1”的倍数递减效应。
    4.2 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分析
    按类型看资源型城市10年来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其中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对石油城市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图5),石油城市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平均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498.4亿元。2008年大庆产业结构转移份额高达925.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贡献758.7亿元,第二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大庆的经济发展。煤炭城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次之,平均为234亿元。各煤炭城市三次产业对产业转移份额的贡献不同:多数城市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有些城市如鸡西、双鸭山等第二三产业共同促进,辽源第三产业占了产业转移份额的50%以上,赤峰、鹤岗三次产业所占份额相差不大。森工城市产业转移份额为132.4亿元。有色城市最小,为119.2亿元,这类城市增长份额也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由以上分析及表2,我们可以得到:资源型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图5 按类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移份额
    
    4.3 区域竞争力份额分析
    从资源类型看资源型城市10年来区域竞争力份额,由图6可知,在5类资源型城市中,石油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分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资源型城市,但在石油城市中,大庆、盘锦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而东营、克拉玛依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其他4类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则明显地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3年),这4类城市区域竞争能力弱,且增长缓慢,煤炭、有色、冶金城市多数年份为负值,竞争力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阶段(2004—2008年),在这5年中,4类城市竞争力都得到了发展,有色城市速度最慢,但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6 按类型资源型城市平均区域竞争力份额
    由第一、二、三产业对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的贡献(表3)可以知道: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有5年发展小于全国水平,2年和全国水平持平,3年略高于全国水平。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第二 产业的贡献,第二产业主导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说明这些年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城市中第三产业发展仍旧缓慢,在2004年前,发展速度小于全国水平,但此后情况有所转变,但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4.4 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指数分析
    以2008年为末期,就三次产业各自对3个分量所引起经济增长作详细分析,并利用区域的相对增长指数L来分析其经济发展状况。经过10年的发展,这45个资源型城市中,唐山、邯郸、大庆、东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超过1000亿元,其中,唐山增幅最多,为2780亿元,产业结构效益(P)贡献了1177.2亿元,全国增长份额(N)和区域竞争力份额(D)分别为770.6亿元和832.4亿元,三者都有力地促进了唐山的经济增长。结构效果指数W=0.981<1,说明唐山与全国相比较,朝阳产业所占比重小,夕阳产业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具备竞争优势,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区域竞争力效果指数为1.305,说明唐山各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相对全国的增长指数L=1.278,说明唐山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发展速度。邯郸与唐山相似。东营增幅中,主要由区域竞争力份额贡献,全国增长份额和产业结构效益两者总贡献不足一半,东营区域竞争力份额D=907.6,区域竞争力效果指数u=1.793,说明东营区域竞争力强,竞争力是促进东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份额P=470.7,结构效果指数W=1.017>1,说明东营产业结构效益好,与全国相比较,注重朝阳产业的发展,夕阳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大庆经济发展主要由产业结构效益贡献和全国增长份额引起(N=738.3,P=925.6),结构效果指数W=1.043,说明大庆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抛弃传统的产业结构,注重新型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具备竞争优势,产业结构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程度较高。区域竞争力份额D=-54.5,区域竞争力指数u=0.9761,说明大庆产业发展状况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力处于劣势。铜川10年间GDP增幅不足100亿元,在这些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主要由N、P贡献,D为负,L=0.976,说明这些城市增长速度慢,竞争力不强,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注重企业科学管理等,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5 结论
    本文通过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方法,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了我国45个典型资源型城市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通过产业结构变化率分析,我们得到:
    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呈上升趋势,变动幅度强于全国水平;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总体平稳,但个体变化差异明显。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我们得到:
    1)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协调性优于全国,全国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缓慢;
    2)有色、冶金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且偏离度基本稳定,石油、森工城市偏离度大于资源型城市。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我们得到:
    1)10年间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由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和全国增长份额贡献,区域竞争力份额贡献较少;
    2)全国经济增长对东部的带动作用要显著地强于中西部,并表现出了“3—2—1”的递减趋势;
    3)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主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4)10年间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则明显地分成了两个(1999—2003年和2004—2008年)不同的发展阶段;
    5)经济发展好的资源型城市注重产业结构转型,注重朝阳产业的发展,注重竞争力的培育,结构效益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均大于1。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得到了资源型城市竞争力不强,但未分析导致区域竞争力差的原因,也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尚未深入分析劳动力、资金、资源的流动路径。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路径分析

下一篇:试论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外医疗费用的赔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