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10-06 16:16

摘要: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不是简单地盖楼房。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是不够的,非公有制经济必将发挥作用。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城镇化建设当地就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化发展作为重点,由过去偏重大中心城市发展转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方支撑体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盖楼房,而是要抓住城镇化的核心——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的推动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而且政府、国企也无力承担全部产业调整、解决就业等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500亿元,占gdp的42%。根据2008年全区第二次经济普查统计,有私营经济4.4万户,个体工商户72.9万户。分别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户数增加了2.8万户和10.5万户。2009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以上。在全区私营企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业,同比增长72.3%。其次是农林牧业,同比增长36.6%。我区非公有制经在新兴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势必会为我区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奠定基础。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的主体力量
  解决就业,降低失业率将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农牧民就业尤为突出,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一直以来,大批农民涌向大中心城市,不仅增加城市就业压力,而且农牧民在城市生活被边缘化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要改变原来过分依赖中心城市发展的模式,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化就是要把农牧民的生产结构在当地转换,实现离土不离乡型的就业方式。实现当地就业离不开当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使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中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服务中小企业中就业,进而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
  以我区鄂尔多斯市为例,截至2007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48922户,私营企业7164家。全市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 17.1万人增加到43.8万人。近两年,鄂尔多斯市形成了绒产业、肉产业、林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以深加工农畜产品的产业集群。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07年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052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2609元,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21.3%提高到2007年的35.5%。家庭农牧业经营性收入3795元,同比增长了10.3%。农牧民在当地就业达到82%。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成为推动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吸纳了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为农牧民提供了有保障的工资性收入,增加了农牧民农牧业经营性收入,切实增加了农牧民实际收入。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
  小城镇化建设,一方面为了解决农村牧区富余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聚的过程,也是经济聚集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经济聚集,必然对公共设施、学校、医疗、商业流通、房地产等第二、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需求带动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的不断转移,由此城镇化也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2005年“非公36条”出台,明确提出,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在采矿、制造、电力、房地产、物流等第二、三产业中,99%的企业都是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在2008年,农村土地可以流转、承包的土地新政出台之后,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私营企业相继出现。所以,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牧区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批颇有竞争力的企业,如蒙牛、鄂尔多斯集团、小肥羊、河套酒业等。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扎根于内蒙古地区实际,在农畜产品深加工领域打造品牌,发展特色第一产业,巩固和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50.4%,生产总值只占11.7%。从20多年的发展看,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就业人员也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55%,20多年来上升了20.2%,说明第二产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反而就业比重在下降。应该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力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了13.5%,但生产总值变化不大,说明产业层次在较低水平上徘徊,有待提升。从表2全区城镇化率看出,乌海、包头这样工业较集中的城市,城市化率相对高。由此可看出,我区经济发展第二产业较大。
  
  三、非公有制经济承担着建设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任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实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夸大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越大越好,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多建广场。结果出现了中小城镇千篇一律,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地当成一种“程式化”。没有正确理解农村小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更没有体现因地制宜、体现各地区的特色。
  在如何加快产业调整、产业升级,围绕市场需要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方面,我区一批有远见的非公有制经济将目光转向了农牧区,开发建设以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项目。例如,巩固和扩大在羊绒、牛奶、羊肉、皮革、马铃薯、小麦等优势产业,打造天然绿色品牌。尤其是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到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产量达到400万吨,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28%,同时还带动了加工、保鲜、储运等行业的发展。目前有1.2万户马铃薯储存大户,有3.5万人。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十几户,年加工100万吨,销售实现增加值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4%,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农牧区的小城镇建设立足于本地区特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农牧户,改变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 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盖志毅.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1).
  [4]王建忠.内蒙古草原牧区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龚新蜀.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转型问题——新疆特色城镇 化道路研究[j].经济导刊,2009(1).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基于商圈理论的购物中心选址研究

下一篇:精益 敏捷理论在产品开发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