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11 15:21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国际社会竞争的重心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创新型思维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因此,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我国也逐步对我国教育领域开始批判性思维改革。本文分析当前教育中创新型思维的现状及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培养创新型思维中的问题,進一步提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宏观经济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善于质疑辨析,能够抓住要领,推断严格,灵动机智,清晰敏捷的思维类型[1]。它既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它既注重自我控制,拒绝被动接受他人影响,最终趋向独立的人格,也鼓励严格遵循规则的创造,能够在给定的情境中解释和应用规则,形成原创的洞察力。


  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早,1910-1939年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期,研究主要以杜威为代表。杜威在其教育理念中并未直接正式地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提出的“反省性思维”概念与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相似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的早期理论形态(Dewey,1933)。同时,杜威提出通过模拟实际的经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养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态度和方法[2]。在此之后,比较系统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批判性思维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拓展。当然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期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的关注。


  我国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才引进我国学术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涌现出越来越多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刘儒德(2000)提出,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做出个人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朱智贤、林崇德(1986)指出,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惠泱河等(2013)认为,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核心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张田堪,2012),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相同表现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学生的差异,更展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差距。我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广大教学者的重视,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颇见成效,本文针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基于教学经验,融入创新思维,结合宏观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详细阐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由此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和推广,由此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创新[3]。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以及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事实面前,能够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客观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4]。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是毋庸置疑的,这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是不相称的。朱新秤(2006)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黄朝阳(2010)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真假虚实的知识、观念与信息,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元素,从而对周围的信息进行客观判断、筛选,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通过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融合,使他们能进行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理性缜密的思考,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最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促进大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当前宏观经济社会中的重大经济现象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理性、科学的设计规划,从整体上提升大学教学水平,进一步契合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也对教师对有关理论的起源、发展做出相应储备要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走在经济前沿,保持高度敏感性,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将最前沿的经济动态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做出批判性见解。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当前的大学教育教育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知识的形成不是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不断以批判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抛弃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理解与掌握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跳出原有知识陷阱,改变盲从的习惯[5],主动探索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李瑞芳(2002)指出,在当前网络与多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繁杂的信息,那么及如何进行甄别、筛选、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没有批判性思维,他们极有可能形成被各种信息所淹没,被盲从的思维所迷惑,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在课外比课堂中收获更多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没有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更可能被各种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现状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注入式教学,批判性思维匮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表现为:(1)理论观念的惰性化心理接受。学生往往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不加选择,从而缺乏对相关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妄谈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严重不相符;(2)“剧场假象”下的笃信与盲从。培根的“剧场假象说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易受到占据认知”剧场“的那些权威人士的思想障碍和误导,大学生容易陷入”剧场假象“的认知困境,对各种权威言论形成盲从与信服。(3)思想论点的重复与平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对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政策往往是他人观点与评价的重复,很难做出批判与创新的个人论点


  [6]。种种显现表明,当前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象极为严重,更加凸显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是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匮乏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宏观经济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与改革,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也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师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学术水平提出了要求,教师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精髓,才能精准无误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教师具有包容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性思维本质就是善于质疑辨析,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理念与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并包容、严谨对待学生的疑问。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按规定教学要求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最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可它能够节奏,将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向结合,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应变得当,对学生的分析加以客观评述,因此,除去理论水平与心态之外,教师的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简而言之,我国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较晚,受创痛教学模式的影响,兼具理论、实践与个人素质的教师比较缺乏,目前可能并不具备形成规模的师资队伍。


  2、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叶澜(2001)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一元权威”,却忽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不同的理论学派、观念意识进行对比,从而缺少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缺乏自信,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处于人云亦云的不良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同时,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的局限过于循规蹈矩,对于学生的批判与个性缺乏包容心理,这必定会导致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以及自我意识的匮乏,对学生思维习惯形成束缚。长此以往,对学生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塑造形成局限,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学生学习能力的不适应。批判性思维教学培养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思考、质疑辨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批判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尽可能避免他人思维方式以及理论观念的干扰。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很快的转变参与到这种教学方式中来。整体来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方向,盲目服从市长权威,极少有勇气提出质疑和表达自己意见观点。更妄谈以批判的思维参与主动学习。在思维与心理都不足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参与教学无法达到预想效果。


  4、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即强调正面的诠注、阐释与传扬,忽视结构式的问题导向。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知识理论以及观念意识都倾向于正面的分析、阐述,相反却很少教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怀疑的态度提出自己在相关理论知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思考解决自己的质疑。最终导致的是在课堂以及不如社会时,面对已有现象无所适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容易形成盲从现象。


  四、意见建议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学方法知识一种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培育宏观经济学人显得尤为迫切。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宏观经济学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不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贯彻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Paul(1993)曾經提出教育改革的前提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调整改革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教育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批判性思维。基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课外与课内并重[7],知识讲授与实践活动并行,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1、大力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师资力量。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依旧直接影响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必须照例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第一、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会,邀请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较好的授课老师给其他教师传授经验,互动交流,完善认可教师自身的不足。第二、分批组织教师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比如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等进行十四调研,从宏观经济运作的正式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找到理论与实战的差异,寻找学术的灵感,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条件。第三、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深入贯彻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方针[8]。比如,从高质量的科研单位聘任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科研单位实习或调研,拓宽学生的眼界与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导致学生很少会对教师或者教学提出质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会严重被消解,最终学生慢慢丧失了思考、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习惯性接受教师的理论观念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是创新型新型人才,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2、努力改进宏观经济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民主的,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仍停留在常规状态。对此,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要创建自己的风格,不断创新以求取得更好效果。综合来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教学,如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等。宏观经济学应用性强,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经济现象的理解,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后,教师可以就教学方式转变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定量的封闭性问答和定型的开放性问答,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效果反馈来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


  第二,结合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批判性思维的主旨在于质疑辨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如果一个学校有着浓厚的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的进步发展。积极引入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大力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微博交流空间、课程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教学平台,不断扩张大学教学具体实施的覆盖空间。


  第四,提供包容的学术氛围。一个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规范合理的学术规划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也能激励学生进行学术批判、探索以及创新,在学习研究中有破有立,锐意进取。对此,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规则,借鉴国内外大学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管理经验。


  3、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国多数是借鉴外国经验,主要设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学科相结合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以及间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将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元素有机地融通于大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之中。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包括逻辑学、思辨、科学方法论等,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这些相关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些课程需要额外的师资力量的支持[10],需要专门针对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教师来进行这一工作。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增加这些新的课程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对原本的教学培养计划产生负效果。因此,一些学者指出单纯强调批判性思维课程会,脱离具体的事件内容会导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碎片化,无法真正学以致用,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经济学解释中去。对此,在这些课程外,教师同时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授课内容,启发、鼓励学生用批判、质疑的眼光理解掌握要求的经济学知识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独立自主、富有尊严的肢体人格。


  4、完善教学评估模式。教学方针虽然规定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但真正可以改变教学模式的还是课程评估方式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动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堂模式构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徐玲(2016)指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语言、逻辑、音乐、运动等八个范畴。学校应该关注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考试仍是一种主要的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方式的一个极大的弊端便是过分注重分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背离了我们考核的根本目标,强制、特定的考核方式反而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调研项目等评估方式。同时,增加平时成绩(例如课堂讨论,课外讨论、小论文等)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11]。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通过开展一些隐性课程,如讲座、校园小型比赛、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介于该种方式形式多样,为评估造成一定难度,所以,目前国内来说相对少见。


  五、结语


  综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新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理性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宏观经济学势在必行。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其应用型较强,面对实际繁杂实际经济问题,更需要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运用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维在人文社科中的教育学、哲学甚至心理学得到较多的应用,但在经济学领域,尤其是注重宏观层面把控的宏观经济学教育领域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供我们参考的文献并不多,对我们后续研究造成很大挑战,也成为我们现有研究的短板。总之,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克服存在的局限,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其中有规律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作者:陈师等

上一篇:有关宏观经济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发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