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对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观的

发布时间:2016-07-26 16:58

  自从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也随之出现,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计划经济时期价值观的合理部分,使得计划经济时期与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克服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一、计划经济时期与市场经济时期是密不可分的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从此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经济体制。其虽然有很多的优势特点,但是,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有的人就借此来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否定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这也是不可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上开创的。因此,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因此,改革开放前的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在经济衰败、人民困苦、百废待兴,并遭到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建设,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其困难可想而知,建设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亦在情理之中。然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硬是把一个破败不堪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探索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所以,我们要敢于承认错误,但不可以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此,要将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与改革开放后的30年相联系起来,想联合起来,所以,将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寓于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之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对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观的合理借鉴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因为要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的需要,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所以是统一的一元价值观,即只有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才能真正维护单一公有制。因此,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至上等是改革开放之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最鲜明、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虽然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观也相应的提倡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核心价值观,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多元化的价值观传入我国,使得很多原先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发生了变化,使得很多人心中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因此,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提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对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观的启示


  1、集体主义。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集体主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价值观。集体主义这个词最早是由斯大林同志提出的,后来逐渐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它既是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根本原则,也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即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并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是首要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因此一切利益以集体为主,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一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在计划经济时代多被提倡。但是这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比如牺牲个人主义只为集体,会大大丧失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专门只为集体主义奉献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淡化,个人本位意识逐渐被提高,这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这种提高个人本位意识的价值观的大力提倡,现在很多人很少有集体意识感,只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甚至牺牲集体利益从而谋取自身的利益。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虽然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弊端,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方面,与现今市场经济价值观相结合,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相结合,形成可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价值观。

 

  2、理想主义。理想,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向往,是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描绘和信念。在计划经济时期,理想是支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强大精神支柱。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质生产资料非常匮乏,完全可以说,没有崇高的理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崇尚理想,信念坚定,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人们所奉行的价值取向和所具有的基本精神状态。所以,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很多人由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显著增高,逐渐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很多人已经将社会主义的理想抛之脑后,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的理想淡化了,这是非常危险的。虽然现今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的理想目标,因为无论实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我们的最高理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计划经济时期的最高理想,来指引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去努力奋进。

 

  3、精神至上。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因而也就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种生活领域和生活层面。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分别是物质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两种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精神生活总被置于物质生活之上,崇尚精神高于崇尚物质,精神是高尚的,而物质是低下的,这样,就把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置于至高无上的甚至神圣的地位,而极力贬损甚至打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以,当时非常提倡精神至上。即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人民的生活也是相对的富裕的。虽然这种价值观存在非常大的弊端,甚至是曲解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因为有着精神至上的价值观,虽然生产力低下,但是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将一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倡物质资源的必要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开始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甚至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必须借鉴计划经济时期的精神至上价值观,合理的引导人民,使人民了解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精神层面的生活水平,要两种生活一起抓,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不断地完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要去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弊端与问题,必须重新审视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合理的运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相结合,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更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更加不断提高。

 

  作者:杨玺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1

上一篇:大陆金融计划经济困局

下一篇:刘尚勇:拍卖市场还没脱去计划经济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