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5 11:48

摘 要: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受到重挫,使得沿海企业目光逐渐转向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原料、人工及土地资源成本越来越高,沿海企业本地扩张也越来越艰难,加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很多沿海企业逐渐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但如何引导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剖析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企业 转移 思考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横向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分为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制造产业向亚洲转移中也得到验证,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但企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基于成本与市场的考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和管理者的认同。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根据这份文件,国家将在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持,着力促进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最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蔓延,产业转移特别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而艰难选择。但哪些企业改转移?又该如何转移?笔者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做些剖析:

一、 转移的动机和时机是否契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沿海经济持续的繁荣吸引了很多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特别是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企业依托港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如此,沿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对这类企业有着短期内陆无法比拟的港口优势、市场环境和产业集群。这类企业考虑向中西部转移时要对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有充分的准备。要定位这种转移是基于竞争战略还是企业内部优化的战略调整,是企业产业转型的需要还是现阶段生存的需要。如对于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可以考虑将对能源、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原料等因素依赖较大的生产企业向中西部人力资源和能源大省转移。对于以国内市场为支撑的企业,可以逐步分梯次的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  点在企业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向中西部转移。
但无论何种取向,市场和成本必将是战略考量的最基本因素,企业价值链的优化是战略核心。
二、选择地区间平移还是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很多企业将落后产能或环保达不到东部城市要求的企业向中西部平移,以缓解暂时的困境,这无疑不具有社会效益和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且,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处河流上游,这类企业如因循守旧,固步不前,即便取得中西部地方政府非理智的支持,也是饮鸩止渴。还有目前有很多的企业在追求低成本战略,尤其是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企业只是考量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于东部地区,但并没有从时间纵向角度和劳动力流动角度去考虑这种成本差异会迟滞多长时间?
     如果转移成本远大于企业在沿海和中西部生产成本相差值的迟滞期的收益,最多也只是给企业产业升级带来时间上缓冲。


三、本企业是否有能力完成企业转移的战略部署,要注意防范企业扩张风险。
    企业的转移无疑是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转移往往带有明显的企业扩张态势,无疑是要付出额外成本,甚至会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如不注意规划使之与企业自身能力相匹配,将使得企业陷入困境。近些年来,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对市场的把控不足,过分高估自身的实力,很多就因为扩张速度过快使得企业昙花一现,一场虚荣即化泥。现在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考的最多的是本企业与优秀企业的距离,却没有从企业内质差异寻找原因,别的企业走的通的路或许不一定本企业走的通,反之亦然。

四、如何转移才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规避转移风险。
一是要与国家政策相吻合,降低运营风险。
    毫无疑问,无论是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还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政策对经济和企业运营的影响都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企业要做到对政策把控的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抑或是随大流,结果都会有些不同。如果企业能最先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则最先取得政策优惠和激励,最先获得国家支持的相关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反之,因追求短利或不正当利益,企业付出的往往是致命的代价。

    二是选址要注重上下游企业的支撑,发挥产业集群效益,有利于公司控制成本和开拓市场。
企业不是游离在产业之外发展,即使是纵向一体化战略执行较好的企业也同样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发挥企业行业规模效益,也有利于企业信息沟通和技术弥补和创新。如果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不考虑目的地的区域范围内的上下游企业的支撑,企业也难免顾此失彼。近段时间,很多沿海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向中西部同一区域转移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三是是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循序渐进,步伐稳健,注重目的地融资环境,必要情况下可适当考虑与本土相关企业联盟。
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短期投资将使得企业现金流收到影响,可以考量自身的财务状况,分布实施,降低转移附加成本,要加大长期融资的力度,必要情况下可适当考虑与本土相关企业联盟并取得金融投资机构的支持。

四是是要提前部署职能战略规划。
    企业在产业转移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较长的周期,这种长周期的投资和投入,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沉没成本,理智的做法就是提前部署职能级的战略规划,使得企业管理团队提前步入转移运作,特别是加大营销布局和人力资源调整,可以考虑利用现有资源或借助OEM的形式先行抢占市场。企业在产业过程中也要先行在老产业基地培训新基地的员工,利用骨干的带动效应,使新员工尽早融入到企业中去,缩短人力资源适应周期。

五是要争取新厂所在地方各界鼎立支持,注重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企业所在地的本土文化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我国很多在非洲和巴基斯坦发展的企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文化融入不够以及与本地利益冲突不可调解,发生了很多恶性袭击中国企业员工的案件就是一例。要尊重和重视产业基地所处的本土文化,也要正面宣传企业文化,使得企业行为得到地方的支持。

参考论文:魏后凯: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需要引导  《发展》200607

作者简介:卢金标,男,1974年3月生,湖北黄冈人,黄冈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学讲师。
 

上一篇:企业医院如何应对新医改的影响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