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经济性意义探讨

发布时间:2015-11-16 11:51

摘 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己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关注和研究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探讨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意义,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充分就业 经济 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大学毕业生是一种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只有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即就业)才能形成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及个人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才,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一、充分就业的概念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信息或货币通论》一书。按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够得到工作”。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即个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而得不到就业)两种。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要解决了“非自愿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1)充分就业就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使用状态。(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从劳动力的相互供求关系来看,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来看,充分就业就是指总需求增加时,而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换言之,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的状态。“充分就业既是一个综合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含义一是指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即劳动力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二是指就业结构的“充分”合理,即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机协调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劳动力资源的较优配置。三是指就业质量的“充分”提高,即劳动者不仅有就业岗位,而且能够在就业岗位上较充分的发挥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获得以补偿劳动价值的收入,而不是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其中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是第一位的,它是就业结构“充分”合理和就业质量“充分”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充分就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当充分就业实现时,并不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它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如失业率保持在4%-5%,即为充分就业。
  简言之,充分就业一是指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二是指就业结构的“充分”合理;三是指就业质量的“充分”提高,即劳动者不仅有就业岗位,而且能在就业岗位上较充分地发挥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获得补偿劳动价值的收入,而不是处于半失业或失业状态。
  二、大学生失业导致国家生产能力的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从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角度对失业的研究认为,即使在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失业除了导致“社会安全和失业保险花费公共钱财,而相关的财政负担在经济运作中有太多不利的后果”之外,由失业造成的社会排斥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代价:失业使潜在的生产要素无法投入生产,形成生产力的浪费,使当前国民生产总值受到损失;失业导致劳动者生产技能的退化,这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损失。失业造成的个人及社会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计量的损失。
  大学生处于劳动力的金字塔上部,是国家优质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据统计,2008年全国各类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过600万。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该层次人才的骨干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用其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是指在正常一年中人均实际GDP的增长速度。一般说来,“总产量按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比率增长,正是一条合乎理想的经济增长道路”。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同步性。
  大学生充分就业可提高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提高可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大学生充分就业了,有了工资收入,可能会储蓄,也可能会消费,这样就增加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四、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合理配置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它具有五个特征:1)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2)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3)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4)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而他们又主要通过接收教育与培训获得。与其他类型的投资一样,人力资本投资也包含着这样一种含义,即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可望它们在将来能够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
  大学生无疑是人力资本丰富的人群,如果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措施促使大学生充分就业,使大学生到合适的企业及岗位上工作,那么会加快我国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速度,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五、大学生就业具有正外部性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可称之为“正外部性”。个体经济活动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谓个体(私人)成本和个体(私人)收益,而这一活动带给旁观者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就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例如高等教育,不仅个人获得投资的收益,社会也从中获得相应的效益。
  大学生是我国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个群体的就业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不仅给企业创造利润,更给全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提高了人力资源水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政府不从最大化扩大就业出发,发展和改革教育,这方面的投资就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最佳水平。
  六、大学生充分就业能化解改革和调整中的冲击,保持社会稳定
  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经历了严重经济危机后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逐渐认识到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是不应该忽视的,并逐渐把高度就业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并形成积极的政府就业促进政策。
  我国正在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体制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都异常迅速,劳动者的流动性增强。在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劳动者在调整中会有所损失。但是,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就业的增长,把失业率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持续增长,就能化解改革和调整中的冲击,保持社会稳定。
  就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7.4亿人就业,也就是说在4亿城乡家庭中,2/3以上的家庭成员是劳动者,就业收入构成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如果就业不充分,一些家庭可能陷入贫困状态。我国的贫困问题,经历了从农村整体贫困,到农村边缘化贫困的治理过程。目前,贫困问题成为经济转轨中冲击型的贫困,并且从农村转到城市。调查显示,在目前城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中,失业和下岗人员占到40%。
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就业人口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部分人口没有就业或就业不充分,收入没有什么提高。另一种途径是依靠更加广泛人口的就业,平均工资可能增长不快,但总体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快速提高,而且收入分配比较均等。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依靠后一种途径来实现。
  特别是,由于同时处在二元经济转换和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面对数以亿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又要解决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才能制定正确的并且力度充足的应对政策及其实施手段。
  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大学生是具有较多知识的人群,对国际国内经济状况较为关注的群体,对政治敏感的群体;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大多为白领或高级蓝领,如果他们的就业不充分,导致新兴白领阶层贫困,对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转换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七、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毕业生作为—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的群体的实现充分就业,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毕业生的家庭,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已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结构不协调,缺乏现成、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更要求把解决失业问题当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
  2、吕学静著,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科技出版社,2002:3~4。
  3、叶汉生,充分就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四川财政,2004,7。
  4、曾湘全,劳动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8~149。
  5、蔡昉,为什么要讲就业优先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上一篇: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风险与规范

下一篇:浅谈社会经济对人口劳动力供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