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利率市场化对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影响的经验及启

发布时间:2015-07-28 18:59

  一、前言
  2012年6月8日,央行在降息的同时,宣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0.8倍,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正式开启。时隔不到一个月,央行再次降息,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至0.7倍。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再启程,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配套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对大陆地区124家商业银行各年限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统计分析发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1年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而国有银行平均上浮7.69%,其他各档次,以三年期为例,城商行及农商行平均上浮达到8.27%,股份制行仅为1.67%,而国有银行则采取基准利率,按兵不动。总体来看,迫于存款竞争压力,地方商业银行付息成本进一步增加,利差进一步缩窄。以南京银行为例,2012年末净息差2.49%,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0.17个百分点,而2013年上半年再降0.15个百分点至2.34%;同期,来自银监会二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大陆地区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从2012年末的2.75%降至2013年6月末的2.59%。
  二、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及其对银行业影响概述①
  1975年,台湾地区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允许存款利率在原有《银行法》制定的最高限内自由浮动,而贷款利率则由台湾地区银行公会议定幅度后报请台湾“央行”核定实施;1976年开始推行货币市场利率自由化;1985年则建立基本放款制度,逐步扩大放款利率上下限;1989年,台湾地区《银行法》修正案获得“立法院”通过,新《银行法》规定“银行利率应以年率为准,并于营业场所揭示”,从而取消了旧《银行法》关于“央行”核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规定。至此,历经14年,台湾地区银行利率实现完全自由化。利率完全自由化后,台湾地区各期存款利率随即出现大幅增长,不同期限涨幅在20%~50%之间。以台湾地区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为例,利率曾于1990—1991年间接近10%,较1989年4月初增长一倍,随后才逐步回落,至2000年左右重新回到1989年4月的最高利率水平,并于2001年后期开始下跌至3%左右,2001—2009年间1年期存款利率在1.5%~3.0%区间浮动(见图1)。考察存放款利率差可以发现,利率自由化初期(1989年),放款基准利率随着1年定存利率的强势上涨而上涨,并于1989年5月突破10%,随后随1年定存利率的回落而逐步回归至利率自由化前的水平,在这期间,放款基准利率与1年期定存利率差先是快速缩窄(1989.5-1993.8),随后逐渐回归至期初水平(1994.4-2000.9)(见图2)。
  
  利率市场化给台湾地区银行业带来的是长期的低利率、低利差环境。以台湾地区最大的银行台湾银行为例,其净利差从1997—2002年六年里的2.3%~2.6%快速下降至2003年的1.53%,从2004年开始长期处于1%以下的低利差水平,总体的资产报酬率则长期处于0.5%以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产报酬率长期低于0.3%①。这与大陆地区银行业3%左右的净利差水平、1%左右的资产报酬率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如果大陆地区存款利率放开从而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与台湾银行业相似的经营环境能否保证其持续、稳健经营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广大中小银行,依赖存贷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中小银行的“阿基里斯之踵”。探究台湾地区银行业低利差环境下的生存模式、借鉴其生存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因应利率市场化及金融改革,推动组织流程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整合内部流程、优化机构设置,成立各大利润中心,拓展重点业务,应对利率市场化及金融改革成为台湾地区商业银行的重要举措。从各大商业银行年报可以发现,无论是公营银行还是民营银行,无论是金融控股体制下的商业银行还是专营银行,纷纷在咨询顾问公司的协助下,依照业务拓展重点,将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划分为企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电子金融、信用卡及信托等六大利润中心,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中后台设置风险管理、授信管理、征信、债权管理部等风险管理板块,着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多措并举强化金融服务手段,改善资金来源结构,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及资产收益更加客观反映市场利率变化[1]。利率完全市场化前期,因为资金来源的竞争压力,各大商业银行竞相提高各期限结构存款利率,以稳定原有或争取他行客户群体。对1年期定存的争夺导致该期限利率一路走高至10%上下,中期(1998—1999年间)虽然回落至6%,但仍然较完全市场化前增长近50%(见图1)。后期,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向外拓展低息的活期性存款从而改善资金来源结构,1年期定存利率开始逐步回归市场化前正常水平,并开始更加客观的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以台湾银行(代表性国营银行)及华南商业银行(代表性民营银行)为例,前者活期存款占比从2001年前不到10%渐升至2001年的14.43%,后期进一步攀升至2012年的30.32%,其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也由1997年的7.70%回落至2001年的6.55%,并于2012年进一步下降至2012年的1.87%(见图3);华南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则由2003年的47.27%升至2012年的60.61%,活期存款占比处于绝对地位(见图4)。
  
  各大商业银行通过增设服务网点、丰富金融服务手段来扩展活期存款来源。以台湾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增设简易型分行、无人自助银行及自助柜员机拓展营业网点,提供24小时自动化服务,强化吸存竞争力。与此同时,提供包括电话语音、网上银行及移动银行等多样化电子银行服务在内的金融服务,改善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因应时代潮流及市场需要,电子金融服务成为台湾地区各大商业银行拓展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着力点。台湾银行于2001年成立电子金融中心,整合各业务相关单元的权责与需求,全力积极进行商业银行e化策略及行销、推广工作;华南商业银行则于2005年起开办网络ATM服务,客户利用任一家银行的晶片金融卡,加上晶片读卡器,通过网络即可于个人电脑进行除提领现金以外的任何跟ATM相关交易并且无需事先申请,相比于网上银行更加便利、自由。   (三)依托金融控股公司平台,发挥整合行销 效益,扩大客户基础
  2001年,台湾地区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宣示着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经营。包括台湾金控、华南金控、富邦金控、台新金控等在内的16家金融控股公司为旗下的银行子公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享平台。
  金融整合平台成为金控体制下商业银行纷纷挖掘的重要“金矿”。整合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在内的子公司客户、账户及产品资料,提供客户单一签入(single sign-on)、单一查询(single view)及一站购足(one-stop shopping)等综合金融服务,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依客户族群建立不同平台,提供金控平台不同产品,以达到交叉销售之综合效益,扩增金融服务版图,提高手续费收入。金控平台也为银行子公司提供了重要的低成本客户来源,有效降低了行销成本及资金成本,是近年来金控体制子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最重要手段与平台。此外,金控平台共享后台作业资源、系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也是金控的一大优势①。目前,平安集团着力打造的即是这样一种综合化经营模式。
  依托金融控股平台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多样化财富管理金融服务和产品,为台湾地区商业银行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创造了重要机遇。台湾地区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以财富管理业务作为主轴业务,从品牌、人员、产品、行销、系统等重要方面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尤以提升人员专业能力,建立专业财富管理团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理财咨询及规划为甚。与此同时,面对已经到来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台湾地区商业银行积极推广“线上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24*365全年无休的投资组合分析与建议等理财服务,满足自主型客户线上理财需求,丰富财富管理手段。截至2011年末,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平均非息差收入占比超过35%,远高于国内商业银行不到20%的非息收入比例。
  (四)积极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大力拓展民营企业和消费金融业务
  民营企业和消费金融业务成为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两大重点拓展业务。以最大的国营银行台湾银行为例,该行最初以政府机关为主要放款对象,2001年末,政府机关及公营企业放款占比达到55.80%,同期民营企业放款占比仅为19.14%、个人放款占比也仅为20.43%;此后民营企业及个人逐渐成为放款业务重点拓展对像,其占比也稳步上升;截至2012年末,政府机关及公营企业放款占比合计落后于民营企业及个人放款占比,仅为同期民营企业及个人放款总额的43.94%(见图5)。而身为民营银行的华南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上的发力使其该项业务收入占比从2004年开始逐步提升,由2004年的占比20%升至2012年的29%,是其五大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最为明显的一大业务,其占比仅落后于企业金融业务两个百分点,成长为优势明显的第二大业务(见图6)。
  
  
  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及消费金融业务的拓展上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及发展研究,每年均会提出若干项产品创新任务及创新研究计划[2]。比如华南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群开发的“理财型房贷”(富裕客群)、“房贷多元弹性还款”、“换屋安心”(换房客群)、“青年筑梦”(首购客群)等房屋贷款专案,与此同时,有效整合理财、理债个金商品专属折扣优惠,增加优质客户金融服务黏度,提升消费金融业务质量;针对中小企业业务,积极推进“中心厂商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保证合作专案”,协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获取营运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厂商提升供货品质及财务竞争力。
  三、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城商行应积极应对
  作为大陆地区银行业第三梯队,数量众多的城商行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监管与民众的强力聚光灯下,城商行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利率市场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收入来源单一、过分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城商行而言,面临的挑战空前。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城商行要如何应对,才能使传统存贷业务继续贡献持续、稳定的利润?面对已经到来的财富管理时代,城商行应如何把握传统存贷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的平衡,才能既留住有价值的高净值人群,又不影响旱涝保收的存贷业务?台湾地区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一)庞大的网点覆盖及深入社区的网络布局是坚持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
  台湾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商业银行服务的时空界限,但短期内,物理网点仍是商业银行开展传统银行业务、特别是吸收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业主低成本储蓄存款的主要工具。而成长于当地城信社的城商行在“人缘”、“地缘”上的优势及国内商业银行差异化定位与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商行必须将居民小区、专业市场、园区、协会、商会作为其未来物理网点拓展的重点。城商行必须根据业务发展转型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社区银行与零售业务转型结合起来,推广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的多样化社区银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商行对居民活期储蓄存款、1年期定存等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收能力,降低城商行对大额、高成本存款的依赖,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
  (二)坚守城商行“天职”,大力拓展小微企业业务,奠定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在台湾地区金融自由化之后信贷业务结构的调整充分体现了以民营经济及个体经济为主体的小微金融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来,凭借资金、技术、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小微业务方面的攻城掠地给各地城商行带来极大压力。小微企业是城商行的天然合作伙伴,利率市场化及同业的积极竞争之下,小微业务更应该成为城商行的重点拓展业务。拓展小微业务并不是单纯的以提高利率定价来弥补资金成本,应更加注重通过高效的交叉销售流程与平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贡献度。此外,集中运营的模式和流程有利于城商行小微业务规模效益的实现,台湾地区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小微产品的批量处理和集中管理,并借助电话直销降低网点及人工成本。
  (三)立足本土和核心客户群体,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零售银行的重要分支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适时的出台为台湾地 区商业银行打破存贷利差依赖症提供了重要机遇,众多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发挥整合行销效益为其后期低利差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随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家庭财富的稳步增长,除了传统的存贷、中间业务及卡业务外,财富管理业务应该成为国内城商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分支。城商行源出本土,社区居民、个体经营户及小微企业主是其核心客户群体,可着重围绕核心客户群的财富管理需求,积极规划与财富管理业务战略定位相匹配的体系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富管理团队,深化核心客户群的财富管理服务;设立专门的财富管理机构,从自身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客户需求及业务发展的投资策略,强化目标定位,提高财富管理业务的专业化运作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火墙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表内外资产风险隔离,确保财富管理业务的安全、稳健发展。
  (四)加强理财产品研发,完善多层次个人财富管理体系,提高业务竞争力
  产品创新及发展研究一直是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强化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愈来愈宽广的产品选择空间,价格竞争将逐步让位于质量及服务竞争,从长期看,存款理财化、个人客户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将是大趋势,国内消费者将更加理性地配置自有资产,实现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合理匹配。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相继放开的情况下,大陆地区理财业务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将给城商行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大陆地区城商行需要提高理财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推进产品营销及投资渠道建设,以提高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广泛与各类型专业理财机构合作,结合已有的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建立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制、开放型的理财产品遴选体系。
  (五)增强利率定价灵活性,推进储蓄存款差异化定价,平衡收益与资金成本
  台湾地区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经历飙升后逐步回稳,在此过程中,台湾地区不同商业银行(公营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大中小银行之间)利率差异长期存在,但在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的条件下,中小银行存款价格战最终未能持续,“中小银行-大银行”存款利差经历了由正转负最终收窄的情形[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大陆地区各类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经过初步定价、逐步调整、趋于稳定三个阶段,目前基本形成大型银行为主导、中小商业银行跟随的利率定价机制。大陆地区多数城商行各期限存款定价均在基准基础上一浮到顶,应对较大的存款压力[4]。但这种较为粗放的利率定价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城商行资金压力,在未来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步放开、存贷利差加速缩窄的情况下,存款价格战无法保证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商行应进一步增强利率定价的灵活性,根据同业、市场状况、客户结构及贡献度,在充分论证市场竞争形势、制定资产收益覆盖成本措施的基础上,依据客户存款规模、总资产、贡献度、账户性质等特征进行分层定价,增强利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①。■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陆金方.成长于风险的边缘——考量台湾地区银行业[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7):43-47.
  [2]福建省金融学会赴台湾金融考察团.台湾地区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实证考察及经验[J].福建金融,2006(4):21-25.

上一篇:市场结构、获利能力与证券公司效率的提升

下一篇: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我国消费函数的实证统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