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物流金融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6 13:50

  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与财政金融相结合,衍生出了物流金融业务。这项业务涉及到了三个主体,分别是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本文以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为例,探讨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及风险分析。

 

 

  0 引言

 

  物流金融是应用各类金融产物,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的整合,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1]

 

  物流金融是在供应链的三赢目标下,产生的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它为金融机构、需求资金的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商业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首先,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物流金融不仅为金融机构吸引并稳定了相当数量的客户源,并且协助银行解决了原本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质押物的仓储与监管、物品的评估以及资产的处理等问题,扩大了贷款规模的同时还降低了信贷的风险。其次,对于需求资金的企业来讲,因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所以它们的融资渠道是非常的贫乏的,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着资金周转不灵活,生产运营发展资金压力大等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拓宽了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了闲置物品的资本占有率,还给企业带来了有益的时间差,使得资本使用效率提高,资金运转周期减少。最后,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金融业务增加了物流企业的利润来源,并帮助他们获得了大量稳定地客户群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业务规模,开展物流增值服务以及物流新的利润增值点。

 

  1 物流金融基本业务模式

 

  物流金融发展起源于以物融资业务活动,发展至今,主要有仓单质押(现货质押)、保兑仓、动产质押以及开证监管四种基本业务模式,具体业务模式介绍如下:

 

  1.1 现货质押

 

  现货质押是在银行的质押贷款业务基础上的一种延生业务。资金需求企业(货主)有得到周转资金的需求;银行向货主开展货物贷款业务的同时有管理货物的需求;正巧各大物流公司有管理仓库的专业经验及希望挣钱的意愿。仓单质押业务的出现满足了各方需求。现货质押主要有静态质押以及动态质押两种。

 

  静态质押。现货静态质押是指货主将货物送到指定物流公司保管来获取仓单,得到银行贷款。银行按约定,根据到帐金额开具分提单给货主,仓库按约定要求核实后发货;贷款到期归还后,余款可自行由货主支配[2](1)

 

  动态质押。动态质押是在上一种静态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现货质押的方式,是指企业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货物为质押的授信业务。银行会对于企业质押的货物设定最低限额,允许在限额以上的货物出库,借款人可以通过保证金赎货,也可以以货易货。

 

  1.2 保兑仓

 

  保兑仓又称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它的基础是银行信用并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货权在银行手中,仓储方保管货物,由生产商以货物回购的条件作为融资担保措施,结算货币为银行承兑汇票。(2)

 

  1.3 动产质押

 

  动产质押也称为物流银行,以动产作为质押的标的物并提供结算等增值服务的创新延申业务。但这种形式的质押业务面临压力较大,开展较少。

 

  1.4 开证监管

 

  开证监管是进口商利用银行开具的信用证向国外的出口商购买货物,进口商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2],并且以进口货物的货权作为质押标的物。(3)

 

物流金融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


  2 国内外物流金融的现状

 

  物流金融发展至今,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2.1 国外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实践推动者也不同。一般发达国家物流金融主要由金融机构推动。但目前最全面的物流金融规范体系,例如美国,其物流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非洲因为政治原因,为了避免政府干预,创立了与政府保留一定距离且不受政府监管的自营机构,最著名的是赞比亚物流金融体系,更适合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由此可看出,各国物流行业都非常重视物流金融的发展。

 

  2.2 国内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首先是陈淮(1987)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概念,但由于环境所限,这一研究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物资银行概念与现在差异较大[3]。于洋、冯耕(2003)重新研究,得出了物资银行比较规范的概念[3]。后来学者从物流角度出发,认为物流金融整合了资金资源,应作为新的营利模式。

 

  国内物流金融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近几年也有了专门的中国物流金融网以及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物流金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帮助物流行业得到金融行业支持,减少物流成本。可实际上中国做物流金融的物流公司其实并不多,而且大多都是国企。

 

  3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可行性研究

 

  从地理条件来看,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并且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从物流企业的视角来看物流金融的其他主体,首先是中小型企业,南京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较多,有专门的南京中小型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其次是南京的银行,无论是大型国企银行还是像南京银行这样的地方中小型银行都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定位;最后是政府部门,南京政府有许多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政策,市场竞争相对规范。

 

  从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劣势主要有: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物流基础设施大部分依靠人工,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专业人才缺乏,难以将信息系统运用在实际的管理中。

 

  但是,南京的科研技术发达,高校众多,中小型物流企业与高校可建立相应合作,满足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可以招揽大量物流人才,改善管理环境。故而,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可行。

 

  4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风险研究

 

  4.1 风险研究

 

  4.1.1 实际运营风险 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建设完备的风险控制系统的实力,又因为信息建设的不完备,容易造成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难避免中小型企业恶意融资[5]中小型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风险及收益配置不合理,较弱的谈判能力和实践水平,使得物流企业处于风险高,收益低的不利局面。中小型物流企业尚处于粗放阶段,物流金融业务无法成为其主要业务。企业的专业金融知识匮乏,难以设计出优良的金融产品,做不到太大的金融创新。

 

  4.1.2 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是上海的钢贸爆仓事件,事件中的物流企业以及银行都是大型国企,但依旧发生了钢贸老板抱团骗银行,互相借货质押;银行经理未确认货权;监管的物流企业不作为。由此可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极易发生。融资企业的信用缺失,金融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的主观性较强,导致贷款违约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融资企业的委托人,又是金融机构的代理人,多重委托代理的关系,虽然有助于信息对称,但是信息传递较长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物流金融标的物品种繁多且品质层次不齐,很难对其真实价格及市场波动做出有效地判断,大大增加物流金融的交易成本[4]

 

  4.2 风险控制

 

  4.2.1 实际运营风险控制 和金融机构合作,建设物流知识共享平台;完善有关物流金融业务的员工操作手册,将物流金融操作制度化。将风险与个人利益挂钩,以个人经济利益带动集体利益的增长;加强职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将风险教育渗透到高层教育及基层操作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监管力度,协助银行确认货权,避免重复质押融资,防止恶意融资行为。

 

  4.2.2 信用风险控制 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联合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及失信惩戒机制,提高信用成本,运用经济、法律、道德等措施,严惩失信的中小型融资企业。

 

  5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的创新模式

 

  5.1 南京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发展物流金融业务

 

  中小型物流企业在软硬实力方面都无法正面与大型物流企业抗衡,在南京的各老牌大型物流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之下,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物流金融的战略联盟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且增加竞争力的好办法。

 

  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可以以共同发展及获利为目标,考虑对方企业与自身的互补性及可靠性,积极寻求合作,整合双方或多方资源,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信息交流渠道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也可以加强整体的集约协同化水平,共同促进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成长。

 

  5.2 与南京中小型银行合作发展物流金融业务

 

  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也为南京中小型银行带来了新的金融业务发展机会,与中小型物流企业一样,中小型银行的竞争力也很难与大型银行抗衡;既然双方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不如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中小型物流企业与中小型银行都处于发展阶段,行业起点相似,信息不对称情况会大大降低,双方实力相当,发展目标相似,更容易达成商业同盟。

 

  中小物流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实力,制定符合自身实力的目标,合理确定每个发展阶段上的发展方向,可以选择深层的,如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也可有选择性的进行合作,如仅仅帮助银行提供监管服务;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积极与中小型银行相互合作,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物流金融的服务品牌。

 

  作者:姜方桃 来源:价值工程 201614

上一篇: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磨合

下一篇:基于成果为本的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