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11-13 09:50

摘 要: 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企业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及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最活跃力量,尤其是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进行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技术创新的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其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布局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较大, 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协调的情况, 导致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面临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处于规模扩张时期, 仅靠初创时期的原始积累、民间借贷以及集资入股等方式的资本投入根本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同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有关资料表明, 2002 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 乡镇企业仅占21.1 % , 2003 年全国乡镇、个体经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14 % 。 据统计, 我国300 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 %左右。 因此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1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1 财务制度不健全, 工作流程不规范, 信息透明度差
  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1.1.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许多贷款申请中存在,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由于银行只能判断所有贷款人的集体风险, 因此往往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 使风险较低的借款人退出市场, 从而贷款需求量减少。 同时为了避免贷款需求量的减少, 银行通常对信息透明度高、现金流量稳定的大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 而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并收取较高的信贷配给利率, 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1.1.2. 缺少信用、风险意识, 融资成本偏高
  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 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度负债。 一些企业不顾成本、不惜代价, 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 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 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导致企业债台高筑, 财务风险加大。 二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 相同资产重复抵押, 或为了融资不断投资新项目, 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 这不仅加大银行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难度, 也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增加, 支付能力减弱, 导致风险加大。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2.1 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将可能成为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而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企业信息,如此一来,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1.2.2 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
  长期以来,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为国有经济服务, 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 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1.2.3 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的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无需自负盈亏,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性质,有可能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为福利。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无力代偿时,反而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但现行的金融制度对信贷抵押物的折扣率规定过高,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目前, 融资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个主体共同推进, 通过借鉴各国扶持中小企业的经验,制定一系列长远、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 建设一个良好的融资大环境,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创造积极有效的法律环境, 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体系。
  2.1 加强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
  2.1.1 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只有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 使自己成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企业, 才能保持发展活力,才能赢得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信任, 提高自身的融资地位。 中小企业可以采 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转变经营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流动资金管理, 盘活资金存量;
  (3) 降低成本费用, 增加企业利润。
  2.1.2 强化自身信用观念, 提高信用等级
  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信贷偿还机制, 根据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 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流动资产等进行有效配比, 以控制偿付风险。 企业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资源, 培养“诚信为本, 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的良好信用观念, 充分尊重银行的债权, 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 真正在社会上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2.1.3树立理财观念, 降低企业经营、财务风险
  2.2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建立中小企业宏观支持体系
  2.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2.2 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
  2.2.3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2.3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2.3.1 推动企业股票、债券的上市改革从宏观上, 进一步推进股票、
  债券上市的审批制过渡为核准制, 逐步放宽企业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的条件, 放宽中小型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和上市交易限制,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开设柜台交易,在更大的层面上为民营企业进人资本市场创造条件。
  2.3.2 推动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2.3.3 加快发展我国的二板市场
  2.4  积极拓展间接融资渠道, 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我国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手段的国家, 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来源, 积极拓展间接融资渠道, 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自身资金紧张的状况, 扩大资金来源。
  2.4.1 正确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后, 产权主体是多元的, 不再和国有企业是同一产权。 因此对国有企业贷款所造成的风险由股份制银行来承担, 而不是由国家来承担。
  2.4.2 加强金融信贷创新, 探索多种融资手段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无形资产融资、票据融资、保险融资、信托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 从而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
  2.4.3 建立新型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作为一种信用增进的手段, 目的在于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的能力, 体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策。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三种类型: 一是国有担保; 二是商业担保; 三是互助担保。 近年来,信用互助形式的担保组织在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用互助形式的担保组织是由部分中小企业联合, 利用成员企业自身资本作为贷款担保基金的企业间组织, 它立足于中小企业的现状,完全按照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规律运作, 基本上能够克服其他形式担保机构在资金补偿、运作机制、风险规避、经营规则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 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需要, 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市场的需求容量。
参考文献:
1、胡勇《 重塑银企格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翟国辉 刘振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探讨》,摘自《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5月; 
3、郭银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自《财会研究》, 2006; 
4、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浅析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转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