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民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分析_民营中小

发布时间:2015-11-03 11:04

论文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地走向世界。文章根据宏观、产业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将现有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整理、归类,梳理出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拙之上,提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理论分析
  一、宏观因素分析
  (一)国际分工的深化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基础,其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于国内分工基础之上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这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可能性,提供了竞争平台。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许多企业共同完成一种产品或在国际分工中只从事同一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这在理论上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
  (二)政府政策
  政府的相关政策会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宽松的、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反之则有可能阻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相关规定来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规定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影响到民营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
  (三)国内资源
  一国的国内资源状况影响使用该国国内资源进行生产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直接影响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发展。斯密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竞争的社会里,任何国家、组织都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绝对天然优势,根据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开展国际贸易,就可以实现人类的福利最大化。李嘉图则认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原则,来选择生产什么产品和提供什么服务,最后通过双方的经济贸易交往活动,就可以使参加交易的双方受益。
  二、产业因素分析
  (一)产业创新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国际化有寻求资源、开拓市场等多重目的,而产业创新也是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一个可能因素。英国里丁大学教授CantweU在研究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现象的基础上,于19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而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二)需求状况
  需求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两部分。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内需求则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该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一个国家需求的特性,影响该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优势。本国需求条件是一个行业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的投资、生产和营销首先考虑本国需求,国内市场是企业“市场导向”的真正含义。企业从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管理是否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市场结构
  外部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巴克利和卡森在内部化理论提出,外部市场存在广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并非都是因为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等因素,还存在由于市场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存在,导致某些外部产品市场的失效,引发企业市场内部化的出现。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得公司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导致利润率降低。于是,建立海外子公司、分公司或避税地公司,建立起公司内部市场并取代部分外部市场,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达到公司获取总利润的最大化。
  三、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一)产品
  产品是连接企业、市场与消费者的纽带,并最终决定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产品与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即1966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aymondVemon首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市场运动中的营销周期是普遍的,主要可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在新产品阶段,主要进行新产品的出口贸易,一般不对外进行相关的直接投资;在成熟产品阶段,公司将在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地区进行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标准化产品阶段,将对发展中国家地区进行相关的直接投资。
  (二)企业素质
  1.生产技术。技术在民营中小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制约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企业战略。钱德勒(1962)提出了“企业跟随战略”和“公司的战略必将决定其结构”的著名论断。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模型认为,跨国公司高度依赖战略规划过程,因为它为跨国公司既确立了总体经营方向,又提供了具体指导。
  3.企业家精神。熊彼得(193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敢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企业家敢冒风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精神,企业家的精明和敏锐以及企业家的事业心。
  (三)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报酬递增),其一般含义是指所有投人的等比例增长能够使产出超过这个比例增长,这种现象在单一产出的情况下意味着递减的平均成本曲线。规模经济能使企业获得降低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在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扩大销售,这一般会使企业向海外市场水平扩张,因而使企业产生对外投资和跨国发展的动力。邓宁认为,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其所能承担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向国外市场扩张,成为跨国企业。
  (五)国际化方式
  国际化方式是指企业的产品技术、技能、管理诀窍或其他资源能够进人他国的系统安排、统筹管理。从经营管理角度看,民营中小企业有多种方式进人国外市场,这些方式包括:出口方式,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方式,包括许可贸易、特许经营、技术转让、合同制造、交钥匙工程等;投资方式,包括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企业的优势差异使得企业在外向国际化发展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邓宁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口贸易只需具备前两种优势,单纯的技术转让只需具备所有权优势。反过来,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国际化方式,会带来投入成本及收益的不同,这会影响到企业优势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少华,周景春.浙江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及其绩效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 2007
2 冯正强,陈立龙.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方式选择 国际贸易问2006
3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 Lawrence ,Reijo -outward Connection in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3
6 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81.

上一篇: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规制问题的中外比较研究

下一篇:“培训炉火”锻造我岗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