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公共文物专业职称论文证书评审(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03:16


  第1篇:文物博物专业职称职称论文证书评审中的问题


  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开展,对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稳定了博物馆的专业队伍;二是提高了博物馆干部队伍的素质;三是提升了博物馆专业形象。实践证明,文博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现以广州为例,简要分析博物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部门规定,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作为评审条件之一。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当是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继续教育科目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从广州近年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规定的执行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从近几年的文博职称评审工作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看,个别单位对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开始时不做硬性要求,到了职称评审工作中后期又须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由于当年参评者已经错过继续教育时机,在有关部门的默许下,大家直接交费买来继续教育合格证,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工作。2007年以后的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的要求虽然固定下来,但无论从培训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基本是处于“走过场”的水平。已报名参加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学习并缴费者,有的找各种理由没有到现场参加学习考核,迟到早退现象十分普遍,不认真对待。负责培训上课的老师也不认真严谨,课堂秩序往往很差。至于专业科目内容,近几年开展的文博专业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有《文艺欣赏》、《语言表达与文化交流》,这两门专业科目的适用对象包括图书资料、文物博物、音乐、艺术、新闻、出版、档案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科目的名称、内容方面和文博专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个人选修科目的继续教育学习更加不规范。根据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除去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时,绝大部分的学时需要用个人选修科目来填补。而个人选修科目文件没有做任何要求,其灵活性、随意性很大,甚至不少单位直接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继续教育证明,蒙混过关。

  根据《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209号):“每门课程的培训学习时间要求不少于三天”,可近几年文博专业继续教育每门公修课的培训时间都是两天,而2011年的公修课《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4月15日一天就培训完了。继续教育公修课的培训,实际执行与文件规定不一致,有关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政策规章。

  二、有关职称外语方面的问题

  广州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2000年广东省文化厅拟定的《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的通知》、《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其中,高、中级评定标准中关于外语的要求及条件为:“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而广州市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外语政策所依据的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2007]120号)规定,“从事艺术、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播音、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外语在当今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且目前广州地区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的高、中级任职资格中,对外语的要求仍然没有变动,而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职称外语的政策规定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免考职称外语。这样,对文博专业职称评审的外语要求不一致。

  三、有关专业论文、期刊方面的问题

  除初级职称外,评审中、高级职称都有论文、著作方面的硬性要求,且要求申报人员公开发表在有国内、国际刊号的专业期刊上,或者有专著书号的出版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成为职称评审的先决条件和主要依据,这使得不少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难荷重负。一些期刊便应作者要求扩大版面,有的改刊期为月刊、甚至为旬刊,有的把小开本改为大开本,有的增加印张,有的办起了年刊或增刊,而有的则出版各种形式的论文集,如《广东文化艺术论丛》、《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论丛》、《广州文博》就属于典型的此类论文集。

  不可否认,对于每一篇职称评审论文,作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作者思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但是迫于职称评审工作的需要,“制造”出来的职称论文质量值得商榷。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写作的论文,不是专业论文,更像是工作报告、总结、介绍类、文学类等文章;有的论文则东抄西拼,雷同之处很多,有剽窃之嫌;有的甚至不惜花费“血本”,请枪手写作代发论文。由此可见职称评审论文质量之一斑。

  根据广东省文化厅2011年4月《关于印发修订〈文化艺术系列(专业)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申报、审核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规定:“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是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刊号为CN、ISSN,公开出版的专著书号为ISBN。”“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是指在专业期刊(刊号为CN、ISSN,不含在图书、报纸)上发表的独立撰写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公开出版的专著或著作,是指出版书号为ISBN的个人专著或个人著作,多人合作撰写的专著须排名第一方为有效。申报副高以上的论文必须在正刊上发表(在增刊、副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认可);在同一期刊内发表两篇(含)以上的论文,只算其中一篇。”也就是说,出现在ISBN书号里的论文,无论是参加重要会议而形成的会议论文集;还是一本书里有一个章节或者几个章节是自己完成的,只是该书不是自己的专著,甚至该书的作者列表上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仅仅在后记里写明本书完成情况,这些都不能算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这种对职称论文的要求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四、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文博专业职称申报评审政策执行的随意性较大、政策缺乏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简称职称认定)方面。

  近年来,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工作,广州先后出台了《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99号)》、《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有关要求的说明》(穗人评中心函[2009]1号)和《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发[2010]46号)》等文件。《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申请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虽然不同时期的文件对获得硕士学位后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描述文字略有差别,但书面通知的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为“三年”是毫无疑问的。而广州市2007年、2008年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职称认定政策则执行广州市人事局“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口头通知。直到200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开始,又接口头通知,关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初次认定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仍执行原政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由两年改为三年。

  职称认定政策明确规定:“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是指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才可以认定相应职称。而2000~2005年之间,有不少已经认定职称的人员,并不是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生,学的专业是法律、经济、中文、艺术,照样认定了文博专业的初级职称。

  职称认定政策也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经省统一考试入学,完成规定学业,或经省组织的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毕业生。”而有些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毕业生或者结业生,也认定了文博专业的相应职称。

  《关于对考取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实行聘任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2]183号)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首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须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但对于通过全国考试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经济师、会计师等,首次聘任该专业技术职务时,有的并没有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都审核通过。职称评审政策的执行随意性较大,执行政策不严谨。

  五、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少数申报人提供申报评审材料时弄虚作假,违反职称评审政策规定参加申报评审等。主要有在申报材料中提供伪造、变造的有关证书,以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参加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等。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而广州地区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不少单位都有非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不乏一些在财务、人事、保卫等岗位工作的人员,甚至办公室的一些专职水电工也来参加文博专业职称评审,有的还通过了职称评审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此类参加申报评审者,无一不是靠提供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材料来蒙混过关的。

  近年来,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有的申报人员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提供学历鉴定证书。而有的由于各种原因,直到职称评审工作的最后期限,申报人都提交不了经学历鉴定部门鉴定的学历鉴定证书,无法核实该学历真实有效。可即使这种情况,这类申报人员也同样通过了职称评审。

  对于继续教育方面,尤其是个人选修科目的证明方面,弄虚作假的现象则更加普遍。有的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直接花钱换来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合格证书;对于个人选修科目,很多人自行在继续教育证书上随意填写继续教育活动名称、活动形式、学习内容、学时,而单位不予审核就直接加盖公章了。

  六、其他问题

  个别单位审核申报材料时把关不严、不认真负责、甚至有包庇、纵容行为等。譬如前文提到的申报职称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申报人所在单位对此类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个单位在审核职称申报评审材料时都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职称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基本可以杜绝。至于个别单位的包庇、纵容行为,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前文提到的单位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参评者出示继续教育合格证明、默许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根据有关规定,年度考核也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必要的条件。年度考核原本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本年度的政治思想、学术水平、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议、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评选年度优秀员工。但实际考核工作中常存在“按需分配”现象,谁晋升,谁优秀,风水轮流转、甚至领导指定等情况。年度考核工作形同虚设,与考核初衷是南辕北辙。根据广州近几年职称评审工作实际情况,个别参加职称申报评审人员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一旦出了纰漏,申报人所在单位一般都会出面调停,尽量为申报人开脱。

  避免文博专业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加大职称改革的宣传,认真严格地执行职称评审相关政策,使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作者:于军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2期


  第2篇:斩断基层职称评审“枷锁”


  2015年1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可以不将职称外语成绩作为申报条件,在论文、科研要求方面也不做硬性规定,只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来业界一片欢呼之声。

  论文这一硬杠杆多年来始终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门槛标签。而此次文件的发布无疑将基层医生从“临床和科研,二者难以兼顾”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规则改变后,新的秩序该何时形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每名主任医师都应该是响当当的优秀医生,又何必需要降低要求。

  为此,《中国医院院长》特邀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廷建、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院长张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呼吸科主任何权瀛分享真知灼见。

  徐毓才:为外语、论文不做“硬性”规定点赞

  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都把外语、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或学术论文确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技术进展,外语水平同样很有必要。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比较喜欢把好的政策引入“邪”道。在职称外语考试中,替考、枪手诞生了;在职称论文撰写、发表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整套写作、代发的产业链条。如此这般,愣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制度糟蹋得面目全非。

  在基层,除了这些怪现象之外,还有一件更加令人难堪的事情,就是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外语、论文等的实践意义不大。一方面指实际用处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指,相比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临床业务水平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讲,这些能力确实就显得不太必要或重要。由此,这些硬性规定一直遭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反感与抵触。同时,它们极大地制约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也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导向不注重医疗服务而偏爱写论文、考外语的“邪路”上去。因此,李克强总理曾直言,医生职称晋升不要搞“花架子”。

  如今,《意见》提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再将外语和论文、科研要求做硬性规定,很显然这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好政策,对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意义重大。更令人高兴的是,《意见》所讲的“基层”不但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范围,还将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囊括在内,其中既包括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圈入了民营医疗机构。

  在普天欢呼雀跃的同时,《意见》也难免显露出几点遗憾。其一,也许是出于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考虑,提出“对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应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其二,仍然没有放开倍受业内诟病的继续教育学分。

  郭廷建: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有关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基层评审文件,业界是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基层实际出发,此次文件的发布仍然是各有利弊。

  诚然,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在未来将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诊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业务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注重基层医生的实绩、让基层医生回归临床,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但是,无论是二级、三级医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只有医教研三方面并重共进,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从医院发展角度来看,科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此时放宽职称晋升门槛反而不利于基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另一方面而言,此次政策的出台或显操之过急,应当设定一个过渡期,稳步推进。再者,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业绩信息采集不全,难以保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公正、透明评审。

  在国家颁布《意见》的同时,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同步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将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评审权限下放后,实行“哪里评审哪里发证”的流程,这意味着卫生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高级岗位空缺数,实行人员申报竞聘,经单位全面考核后按一定比例差额,择优推荐评审;对于通过评审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在空缺岗位内择优聘任,并享受相应待遇,实现评价与使用统一。如此一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无疑就更重了。

  而就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为了打破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评聘不分的现象,苍南县人民医院已经采用了评聘分离的方式。简单地说,对于经过省或市级统一筛选后的人员,医院会再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设置相应条件,按照岗位对照指标进行面试,并打出分数;在此之后,由有关专业委员会人员进行投票,其中约1/10人员会落选;对于这部分落选人员,医院会在下一年度根据工作改进情况对未聘人员实行重新考试、投票再聘任。当然,院内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必然有着相应的要求。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的出台,将会给院内职称评审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许还有待考量。

  张莉:探索基层评审“新路子”

  《意见》提出,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引导医生回归临床。它明确了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工作的方向并探索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称评定对论文、外语要求的硬性规定,迫使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忙着写论文、考外语,本欲以科研促进临床创新,实际情况却是产出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同时造成医务人员整体临床能力的停滞不前。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就曾指出,根据多年参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应在于临床服务,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务人员有机会评上职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意见》一出,各地已经根据实际情况相应作出职称评审的改革方案,对于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可谓迎来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曙光。

  首先,《意见》与深化医改密切相关。《意见》强调,要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和患者管理服务。《意见》强调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有利于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有利于深化分级诊疗。

  其次,《意见》引导基层医生回归临床。事实上,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论文却成了阻碍职称晋升的一项难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手术没做好,患者的问题没解决,只是论文写得不错,职称便成了“花架子”。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外,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多年积累。因此,取消英语、论文作为申报职称的硬杠杠,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专题报告、病案分析资料、工作总结、医疗卫生新技术推广使用报告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医德医风考核,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多下功夫,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临床,切实服务临床。

  此外,考虑到地区差异,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行,逐步完善评审标准,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

  何权瀛:尽快回归基层医生晋升本位

  《意见》指出,不再将发表医学论文和外语考试成绩列为基层医生晋升的必备考核项目。应当说,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国情和广大基层医生意愿后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明智决策。

  目前,我国约有100万基层医生。他们主要工作在农村县乡以及城市社区医疗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方面军。他们担负着光荣艰巨的医疗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身处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工作。第二,作为各种疑难病、危重病诊治的初筛者和转诊者,绝大多数患者初诊都在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起着重要的初筛作用。第三,基层医生承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量慢性病的康复、教育、管理工作。第四,基层医生身兼预防、保健工作重担,包括接种各种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等。第五,基层医生还肩负众多应急医疗工作,例如地震、水灾等灾难急救。因此,要求基层医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甚至是优秀的全科医生。

  大概从20年前开始,中国基层医生的晋级要求中除考核医疗工作外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纳入的项目,包括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出版医学专著,外语(英文)考试成绩等,并将它们作为必备的硬性指标纳入晋升考核项目,即不达标者不能晋升。上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起到了恶劣的负面作用。

  具体说来,首先,在中国医生的晋升对于医生本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常被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会影响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等切身利益,因而深受普遍重视。为了能够按时晋升,基层医生往往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开展科研工作,即使本医疗机构不具有相应科研条件,也要硬着头皮搞科研,成文后再想方设法在学术期刊发表。这样势必会耗费医生的大量精力,无形中侵占大量的宝贵时间,从而影响日常医疗工作,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培养出一批整天热衷于撰写论文而轻视临床的医生。众所周知,我国基层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如果这样不顾客观条件而硬性规定基层医生晋级必须发表论文,势必会冲击并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正规的科研条件,基层医生通常也缺乏规范的专业科研训练,只是为了晋级而硬着头皮东抄西摘、拼凑文章,即使勉强完成了一些医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几篇论文,多半也属于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工作。论文发表了,但无人问津,无疑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更为恶劣的是,少数人采取剽窃、抄袭、假造数据,严重败坏了医学研究的风气,毒害了基层医生的灵魂。

  正因为医疗领域内有这样的需求,还引发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诸如杂志越办越多,甚至出现不少山寨版的中华牌杂志。只要作者愿意支付发表费,杂志就会发表论文,无人顾及发表后的文章是否有人看、是否具备科学价值,进而诞生出一批名存实亡的传播媒体。更有甚者,雇用职业论文枪手替他们“撰写”论文和发表论文,在社会上形成了论文的生产线和产业链,影响十分恶劣。

  《意见》发布后,有一部分人虽然承认现行的基层医生晋升办法中确实存在许多弊端,但他们仍对现有晋升指标取消后该如何来实现公平公正的考核存有疑虑。其实,解放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层医生的晋级条件中并没有包括发表论文和外语考试两项,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在看来,只要能抓住临床医疗工作这一根本环节,全面客观考核医生并不困难。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层医生进行全面、科学、公开、公正考核。第一,单位时间内(如1年)完成的各项医疗工作数量,例如门诊工作量、病房收治患者数量;第二,医疗工作中诊治的疑难患者数量,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第三,医学理论水平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第四,是否发生重大医疗差错事故;第五,患者的投诉和表扬;第六,背对背的同行评议等。

  有些人担心取消基层医生晋级标准中的外语考试和论文指标后会助长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晋升标准中是否应当包括这两项客观指标,而是各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如何以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为重,端正党风党纪,严肃晋级工作纪律,彻底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使得晋升工作继续发挥应有的指挥棒作用,使得大多数医生对于晋级工作心悦口服。

  作者:来源:中国医院院长2016年3期


  第3篇:远程教育会计本科论文教学模式思考


  远程教育中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用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整合、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要卓有成效地通过论文写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像重视理论课一样重视论文写作,把写作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整个本科段学习之中,而不是仅仅在临近毕业时当作毕业作业布置;此外,还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树立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论文教学观念

  (一)论文写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途径是通过论文写作来培养。由于论文本身是作者的一个发现,一种思想,一个观点,论文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想法进行加工和提炼,归纳并升华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新性,创新是论文的灵魂,也是论文价值之所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重复他人的观点和结论,没有创新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和创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远程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对象是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账务处理和理财技巧,还应具备较好的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和方法对会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提出措施并科学表达,工作上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应用型”,更谈不上“高级”专门人才。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拥有创新型人才就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远教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所以,摆在远程教育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抓好论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进行选题和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并解决的过程。因此,论文写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教学各院校多放在最后一学期。但由于之前没有涉及论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什么是论文、论文应该怎样写等知识缺乏明确的认识。仅仅通过几堂论文写作讲座课,就要求学生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写出一篇6000字以上(有的甚至8000字以上)的有一定创新和价值的本科毕业论文,对在职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在难以凭自己的能力完成论文的情况下,为了毕业不得不铤而走险,采用抄袭、剽窃、购买等不良手段。

  远程教育的产品是一定标准的人才,人才的质量是由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决定的,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只能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设计和过程质量控制来实现。对于远程教育会计本科论文写作而言,重要的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论文写作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写作理论的教学,并加强写作训练和指导。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写作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步成熟起来。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完成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功在平时,只有真正培育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论文造假才能标本兼治。

  (三)论文写作教学要有针对性目前,远程教育会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放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有关操作与普通院校基本相同。对待教育对象,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远程教育会计本科生不同于普通院校的会计本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论文指导只有根据其特点开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1)远程教育的特点与论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分析。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音像教材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学生集面授、小组学习和多媒体学习于一身,它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全日制教学,也明显有别于函授教育。正因为如此,为远程教育对象提供的有关论文写作的支持服务也应适应其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越性。

  上网学习是远程教育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所以丰富网络资源,提供能满足学生论文写作需求的网络资源十分重要。一是提供名师学术讲座、论文参考资料库和论文指导教师资源库,建设网上图书馆。对什么是论文,会计论文怎样选题,如何收集和筛选材料,怎样进行初稿写作,基本格式怎样等,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都能得到理论指导或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是进行网上讨论、答疑和指导。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思想,便于对症下药,学生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写作思路。此外,对学生的选题、写作提纲和初稿的修改建议要及时地通过Email、QQ等途径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写作能一气呵成,提高写作效率。

  面授辅导是远程教育学生必要的补充学习形式。指导教师要抓好这一环节,一是介绍论文写作学习方法,特别是网络资源的介绍和使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搞好自主学习;二是解答学生论文写作中的疑难问题,以及网上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三是强调论文写作的诚信问题,切实落实学术论文写作的严肃性,要求递交的论文必须是学生原创的。

  (2)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与论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分析。会计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本科段开设的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案例研究和审计案例研究等专业课程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通过网上资源学习、面授辅导等途径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应该采用研究性教学,学生通过课件学习、网上讨论等途径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材本身就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每个案例均按背景资料、案例资料和理论分析构成,其中背景资料和案例资料是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实质是反映作者真知灼见的一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论文。许多会计类期刊也提倡这样的论文,因为这对提高作者和读者分析与解决会计实践问题非常有益。对这些案例的教学,应倡导学生进行发现式、讨论式学习,并向学生提供作业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把理论分析以论文的方式递交给教师。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各专业课都能采用适应其特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教学中运用启发教学,并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作业布置上较多地采用小论文或课题形式,并加强指导和批阅,这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积累论文的写作经验。

  (3)远程教育会计本科学生的特点与论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分析。远程教育会计本科生源主要来源于会计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其次是非会计专业但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甚至取得会计初、中级技术职称并从事会计工作的大专生,还有少量的是打算今后要从事会计工作的非会计专业大专生。他们基本是在职学习,据浙江电大调查统计,2004~2007年本科在职生比例均在90%以上。从其来源看,多数本科生都有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开始结合专业课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论文写作教学可以分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开设的课程选题,布置学生课题作业,做好指导;二是专业教师组织专业课题小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方面的课题训练。前者与课程学习相结合,是小科研练习,后者由专业教师对整个本科段进行统筹安排,是专业方面的规范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内容的布置上要循序渐进,开始主要是利用专科段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和写作。随着本科段专业课的不断开设,选题和写作内容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新知识的思考、探索和应用上来。如,学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的、技术操作层面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应用上,而应该把选题的重点转移到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集团,主要研究母公司站在一体化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层面,对集团整体及各层级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所实施的决策与监督、激励与约束、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等,重点是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年龄状况和智力水平等方面与普通院校在读本科生有明显差异,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远程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论文类型的选择上,主要选择应用研究型和调研报告型论文,而不是基础研究型论文,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二、构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论文教学模式

  (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临近毕业(在学生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的做法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学生难以完成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结合对数年论文指导实践的思考,笔者构建如图1所示的远程教育会计本科论文教学模式。该模式按当前最短的远程教育学制两年半来安排论文学习活动,第一至第三学期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积累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感性认识,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分组做课题,积累写作经验,第五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在内容安排上,目的性要明确入学第一学期安排论文写作讲座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认识在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并为接下来学生参与课题写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只有重视平时写作训练才能圆满完成毕业论文;学校开通网上图书馆和号召学生征订会计期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网上论文和期刊论文逐步认识什么是论文、论文的特点、格式等基本知识,这是提供样本学习、学生积累论文写作感性认识的重要举措。第二、三学期安排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组织的课题写作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为了扩大学生课题选择余地和适宜性,还可以深入企业调研或从学生会计工作中收集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学生熟悉的财务会计问题作为学生选题的重要补充。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分阶段地布置并指导课题小组学生参与资料收集、开题和初稿写作等工作,把各阶段的成果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公告,使学生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第四学期安排学生自己做课题,积累写作经验。在选题方面,先在学生中征集课题,然后教师选择若干课题,并布置给各小组或个人。教师做好各环节指导和检查。对比较好的论文可以向期刊社投稿,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积极性。第五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选题、独立写作并圆满完成毕业论文。

  (三)在指导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优势,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论文指导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的论文写作理论课、学术讲座、网上图书馆和相关资源,更重要的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论文交流研讨。对学生选题探讨、开题报告、写作分工和初稿写作等均要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指导,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对学生的选题、写作提纲和初稿中的问题、困难和建议要及时地通过Email、QQ和电话等途径反馈给学生,进行动态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模式是专业课题方面的训练模式。在做好专业课题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抓好专业课程课题方面的训练。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要倡导采用发现式、讨论式教学,并多布置课题型作业,加强写作练习,使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三、改进论文教学管理

  (一)增设论文写作相关课程,保证学生写作训练过程化会计专业课题的训练模式,还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为了使学生的论文写作训练能落实于过程化的学习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增设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如增设“论文基本知识”、“专业课题训练一”和“专业课题训练二”等必修课程。在时间布局上,第一学期开设“论文基本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认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学习途径;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题训练一”,通过参与专业教师组织的课题写作训练,使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课题训练二”,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布置的专业课题,通过亲身实践积累写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成人学习往往比较注重实用性,而这些论文写作相关课程恰恰是利用已有专业理论来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这与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远程教育特色的人才质量观必须通过远程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才能实现,否则就失去了人才培养的土壤。

  (二)研究并提出与学生实际相适宜的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远程教育开设已有十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目前研究学生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标很有必要。目标太低,达不到鞭策学生认真学习写作的效果;目标太高,往往使学生丧失写作信心。

  制定学生写作目标一定要遵循先进和可行原则。所谓先进是指制定学生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标或要求,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斗志”,充分挖掘潜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可行是指制定的写作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如果掉以轻心就难以达成。可见先进与可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论文写作目标是学生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指导教师进行论文指导、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依据。目前,论文抄袭、剽窃和买卖等不良行径在开放会计本科学生中普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论文写作的目标或要求偏离学生实际则是重要原因之一。如,关于论文字数的要求,会计本科学生要求达到6000字以上。这项规定如果当作一项硬指标就值得商榷,首先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科研是重要工作内容,对科研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对一个教师而言,完成一篇6000字以上的科研论文从选题到定稿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对平时缺乏论文写作训练、会计工作比较忙同时还有其它课业负担的在职本科学生而言,圆满完成必然是件比较困难的事。目前,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需要提交的论文每篇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虽然职称论文与毕业论文有一定区别,但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的依据。学生论文写作字数难以达到要求时,为了毕业,不得已只有采用抄袭、拼凑等手段,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有价值。在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或要求时,还应考虑生源素质的动态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开放会计本科生源素质日益弱化,写作目标应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不至于好高骛远。在制定目标或要求时,应考虑学生经过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指导、及自身的努力能够达成。

  (三)改革相关专业课的考试考查方式,从日常教学中抓好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考试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只有注重考查学生能力,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才能引导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上述论文教学模式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指导和训练,尤其是专业应用课要重视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和课题型作业布置,但如果考试考查方式不配合,则模式如空中楼阁,很难运行。

  目前,远程教育课程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核少。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使学生偏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但若不加强对考试的改革力度,轻视实践教学,很难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具体而言,在开设的课程中,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案例研究、审计案例研究等课程均可以采用递交案例研究报告、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或者把这种方式考核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利用网络与学生探讨、交流写作中的问题和感受,及时解决学生写作中的拦路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远程教育学院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单位的指导和检查,尤其要防止走过场。从日常教学、平时作业到期末考试各环节都重视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方连更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3期

上一篇: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