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5-09-08 09:11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影响着国家财政预算,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控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提高单位经济服务效益。文章通过介绍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提出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假账、资产无形流失等不良现象逐渐增加,突显出了内控工作在事业单位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企业资产合理运转、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内控工作的基本要求。由财政部制定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填补了原有制度上的空白,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初步搭建,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对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综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控制度是单位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够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安全,会计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一种制度,它是资本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结果,能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是指定义一种控制程序,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保证相关法规制度贯彻落实。目标定位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其职能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综合制定、控制和评定单位计划和规章制度。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较多,因此亟需一个实际可行的内控机制。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粗放,单位经济开支管理制度多数停留仅仅按照事业单位规章制度执行,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很多财务人员、项目经办人对管理的认知单纯凭借个人经验或按规章办事,岗位设置没有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内控岗位欠缺或者随意,单位内部极易形成舞弊事件。
  2.会计核算制度不明确
  许多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两套不同的会计制度同时运行,容易造成同一单位要编报两套决算报表的麻烦,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约束不力,不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的需要,基建财务账单独设立不便管理等问题,损害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3.预算控制不足
  内控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预算的控制,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组织体系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细分,没有划分具体的职责,难以约束执行者,并且对预算外项目随意性较大,使得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真正意义。
  4.内控意识薄弱
  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管理中没有树立起内控的意识,风险管理文化不足,同时由于内控没有规范的流程,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只存于表面,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履行,内控监督形同虚设。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合理
  作为事业单位内控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内控机制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资金项目模糊。预算资金项目不详细,预算执行过程不够严谨,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缺乏计划性。另外受到领导管理层主观性的影响,资金使用经常出现预算外支出,超支现象严重。
  2.收支管理不严格。事业单位有关人员无视规定的开支标准,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经常 “巧立名目”,造成挪用或挤占资金现象。
  3.资产购入管理不够严格。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关于成本核算没有相关要求,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却忽略了实物资产管理。资产购置中,重复购置、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二)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建立健全和实施内控制度的前提。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在费用支出、项目审批等问题上实行“一支笔”的审批方式,往往注重个人业绩的突出,而忽视了事业单位运行风险的防范,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部分单位“一把手”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内控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一些领导简单将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熟视无睹。内控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体系不敢、不愿监控,使内控制度浮于表面。
  2.对财务与会计工作认识度不够。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人,往往忽略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核算和监督,单纯的认为财务部门是金钱的进出,会计人员只需负责金钱的收支,不应参与单位决策和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单位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职能。
  3.对经费预算控制意识薄弱。单位经费支出虽然有审批制度,但个别单位存在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审批手续制度不完善,有时收付中心看到领导审批完,付款手续符合要求,便不再检查其他审核部门的审批,进行付款,存在这资金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可以说与领导的内控意识密切相关的。


  (三)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负责人往往就是单位的领导,内控体系没有保持独立性,往往内部审计无法真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还使得内部管理无法对内控机制实行良好的牵制与监督,事业单位的利益时常受到侵害。内控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预算,信息反馈职能难以发挥。并且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反馈信息的处理具有滞后性。   (四)内控机制执行中有难度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执行中有一定难度,流于形式。尽管内控机制有些比较完善,但是单位内部却将机制存于单位规章制度内,或者无视内控制度的存在,更有甚者“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章不循”,内控制度的意义、信任度、监督力度逐渐下降,单位内部员工久之对内控制度也视而不见,造成内控机制的严重失控。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执行力度有限,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到实际。
  (五)人力部门政策不完善
  人力部门对员工的管理,影响到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是有效实施内控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缺陷:首先忽略了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仅仅看中员工的职业素养;其次对员工培训只注重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培训,缺乏对员工道德、管理理念的培训;最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岗位设置不固定。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还应当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匹配,以确保内控机制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内控执行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进行监督和检查,改变部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的局面;二是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避免领导层主观因素干涉审计工作,完善内控机制,做好自我审查工作。
  (二)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和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强化单位领导层在内控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单位负责人在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负责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防止单位财务欺诈和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与完整,明确各内控机制相关人员的职责,增强整个内控机制实施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审计机制
  内控审计本质是一种对内控制度与体系的再控制,分为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从健全性审计和有效性审计两方面进行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单位各个环节实施有效审计控制,避免单位的总体目标出现遗漏或重大缺陷。单位负责人在发现内控方面存在问题时,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相关的职务实行分离或互相牵制,使不同部门、人员间可以相互监督,预防舞弊行为。同时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预防可能重复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内控执行有效性
  实施有效的内控管理需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各个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单位内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摒弃传统思想,发散思维,创新理念,根据实践经验研究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特点的内控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加大监督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制度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做到奖罚分明,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逐渐规范化。
  (五)完善人力部门政策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应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还应当细化定岗定编工作,明确制定和表述各个岗位的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绩效评价,奖惩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完成情况明确到各个层级,为员工的考核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同时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引导员工正确的服务价值观,减少岗位流动性,避免内控机制的混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培养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配合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活动。

  五、结论
  内控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单位的运行效果。只有正确处理和解决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发展适应当代市场经济,提高单位的服务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简论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股权转让中瑕疵出资的法律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