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简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法治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04 10:08


  论文摘要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我国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化道路。而培育社会形成法治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内在要求。本文通概括新视域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进而从总体上探索法治文化的构建途径这对于加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法治中国 文化特征 文化建设

  法治作为人类优秀的价值文明积淀,不断推进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改革的重要攻坚期,2013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 “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已经成为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力量的源泉。追寻中西法治文明之探索,从我国先秦典籍《管子》中的“以法治国”一词的出现到一代哲学先贤亚里士多德深刻揭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先进思想,中西方对法治文明都有着共同的向往,而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体系,这对建设法治中国、文化强国都有重大意义。

  一、 法治中国视域下法治文化的新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属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深厚积淀与持久创造,法治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关乎文明的传承与进步。关于法治文化,学者公丕祥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的精神内核,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性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被社会化的过程和方法”新时期内,建设法治文化,不仅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软环境的内在要求,更是要从法治文化中培育主权者和民众对法治的信仰。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法治文化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市场经济基础上尊重规则与契约的法治文化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的冲突与整合,呼唤并需要调整各市场主体利益的规则体系,因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各主体既要竭力主张其自身利益,同时在与其他主体合作时要兼顾他方利益,这就必须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市场交易规则,而这种理性规则作用的发挥,必须仰赖于市场主体树立尊重契约,信守契约、践诺契约的意识,这是建立在公民对契约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遵守和服从隐藏在契约背后的法律规则,而这种契约意识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当权利意识,即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树立以契约积极主张合法权利的意识,树立以契约合法保护正当权利的意识,二是正当程序意识,即市场主体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时要在契约约定下讲程序,讲规则,而不能滥用权利侵犯他人的利益,符合契约自由与契约衡平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完善,尊重规
  则与契约的法治文化会不断深入。
  (二)科学理性基础上崇尚良善的法治文化
  法律是科学和理性的体现,科学能使人客观和规范,而由科学孕育的理性能使人们公正平和。因此,法治文化必须首先体现科学理性价值,而科学理性基础上的法治文化必然是良法文化,这是是现代法治文化的基础构成。“良法”最早是由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在提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意思: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随着法学理论的发展,其又出现了不同的解释,笔者比较赞同李步云教授和赵迅教授的教授的观点:广义的良法是指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或推进作用的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具有真、善、美之品格的法。“真”是指法的内容的合规律性;“善”是指法的
  价值的合目的性;“美”是指法的形式的合科学性。依法治国,应是依良法治国。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要遵循自由、正义、公平、人民权利至上、等符合良法理念的精神,在满足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同时,充分满足人民的正义和秩序诉求,在保持稳定性与持久性基础上体现崇尚良善之价值取向。
  (三)人民权利至上基础上充分保障人民监督权的法治文化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人民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人民权利至上的基础上保障人权,落实人民各项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髓。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保障
  公民各项法定权利,就是要落实宪法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树立纠纷解决途径法治化的观念,保证民意的充分表达,使民众在认同法治观念的前提下,培养公民自觉接受规则约束和维护秩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扩大公民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诚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
  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在法治视阈下,必须逐步提高公民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公权力的意识,并由意识转化为行为,行使公民监督权以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基础上体现创新法治思维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在追求其价值目标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法治文化的价值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其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法治文化的价值被赋予不同内涵。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虽然时间还很短,但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法治建设的任务,而法治文化所追求的具体目标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初始阶段,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民众普及法律基本知识,是首要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之后,重心转移到培养全社会法治意识,具体来说通过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所体现的就是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的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体现国家治理的理念的思维模式,一种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思维模式,即国家治理中确立公民和政府机关的规则意识,把法治思维模式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由此彰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追求。


  二、以法治文化的建设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态,要形成先进科学的法治文化非旦夕之事,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努力肃清传统文化中的人治观念,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性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因此,必须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自觉参与到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对于执政党而言,尤其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守法意识和法治思维,而“法律思维的一端连着信仰和价值,另一端连着说理方法和解决纠纷的艺术”此,各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使行为自觉统一于宪法和法律规范;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必须树立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的意识,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积极为建设法治政府贡献力量。
  (二)树立公民权利本位的普遍守法文化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因此,还必须建立普遍的守法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公民尊严和公民权利的到极大维护,而公民的普遍守法必使公民的权利得到更有效合理的保护,进而在法律范围内维护好公民的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在法律精神上,实现了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实质转变,尤其近年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加强调重视公民的人格、自由、尊严和利益,公民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在不断提高,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公民权利本位的普遍守法文化,这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巨大的民意基础。
  (三)维护和落实宪法为核心的良法文化
  我们强调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习近平同志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最终落脚在实施二字上,因此,一方面全社会应该形成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良法意识。而关于宪法意识,学者韩大元指出:宪法意识是公民宪法知识、宪法思维方式、宪法情感、宪法心理、宪法观念多方面内容的总称。因此必须加大对宪法的宣传,使民众相信宪法,尊重宪法;另一方面,要具体落实宪法实施,习近平同志强调:“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通过对宪法的实施,扩大对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及社会经济权利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而这些基本权利一方面要靠宪法予以规定,另一方面必须依靠宪法为核心的其他法律制度予以实施保障,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以维护和落实宪法为核心的良法文化观。
  (四)强化以公平正义为目的司法文化
  司法的目的是公平正义,如果没有公平正义,司法就会失去灵魂,马丁·路德金说得好:“任何一地的不公正,都会威胁到所有地方的公正。我们都落在相互关系无可逃遁的网里,由命运将我们结为一体,对一处的直接影响,对他处便是间接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司法文化必须以公平正义为坚守的价值取向。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具体贯彻中,一方面要实现人民性与法治性的统一,体现为人民服务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民权受到侵犯时,以法律手段而非其他手段救济民权,以司法保障民权的方式彰显人民性和法治性;另一方面,要实现实体性与程序性的统一,程序正义为实体正义服务,实体正义是程序正义的追求目标,以法律程序的公正、公平实现对公民实体权利的充分保障,以两者的统一和平衡,创造良好的司法文化氛围,奋力创造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奇迹,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构

下一篇:简论法律援助立法应细化受援标准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