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张力网”

发布时间:2015-08-12 09:33

【内容提要】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就是语境置换条件下理论的自觉呈现问题。只有在与现代西方哲 学的比较对话中,在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在历史与现实、价 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得以自觉呈现,也 才能在自觉构建的“张力网”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英文摘要】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is equal to a conscious representation under a  conditionof the contex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comparative dialogue with th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the unity andopposites between realistic world,logical world and valuable world,the unity  and opposites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the value and truth,theidealism and the realism,the emotion and the rationality,can Marxistphilosophy be consciously represented and also continuously b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nsciously constructed“Tension Net”.
【关 键 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理论张力/construction/marxism philosophy/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ension of theories
【 正 文】
  哲学创新正是基于实践的生成过程,才是一种“情理交融”的生命冲动和理性自觉。 只有自觉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张力网”,才能使其进一步走进现实语 境,并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的本质穿透与理性关照中得以丰富与发展。
  一、比较对话:彰显理论特质
  当前我国学界存在着一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对话的观点, 理由是质疑这种解读模式非但不能摆脱传统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注,反而 可能将自己专业的“权力话语”当作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立足点,并武断认为 ,“比较对话”的方法实际上只能是以某个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人物思想为圭臬或视野 ,“外在”地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蕴,从而导致以现代西方哲学反注马克思 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窠臼,并指认这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认为,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对话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 变的学说。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所张扬的科学 实证精神、人文主体精神,不能无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整合的 努力,否则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同时,这种比较对话也是可能的。在进行这种比较对 话中,不必要一定找出一个超越二者之外的某个评判标准与沟通媒介,首要的是主体的 自觉。
  这种主体自觉具体而言,一是认识到比较对话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代解读的 一种方式方法,旨在建构而不是解构。在比较对话中注重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合理因素 。如果这样就不必担心由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视野的遮蔽性而遮蔽乃至阉割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丰富内涵。二是自觉尊重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方法论特质。马克 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一样,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哲学,都关注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重关系轻实体,重生成轻先验,重影响轻体系,但也应充分认识到,二者毕竟不是可以 完全通约的,而是异质性的两种理论体系:在立场上,一个基于劳动者的立场,一个倾 向于为资本所有者服务;在观点上,一个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一个是形而 上学的超历史的实用主义的唯心论;在方法论上,一个是历史于实践中生成的历史唯物 主义的方法论,一个是日常生活于实践中生成的唯心主义的方法论。这些只有在对二者 的深入比较与对话中,才能在理论上自觉地呈现;只有在以现代社会为共同视域、以反 形而上学为己任、以回归现实为特征的东方与西方、社会历史与日常生活、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以及空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两极对立的张力中得以 实现,并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发与思考。
   二、体系建构:突现逻辑魅力
  与上述反对对话的观点相呼应,有学者认为在反形而上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哲学, 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辩证法,不再是传统的体系哲学,否则,势必带有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之嫌。因而,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从建构新的哲学体系着手是不可 取的。对此,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
  我们认为,任何严肃的理论无不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当然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系哲学,但这不意味着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更不妨碍以此为 切入点,通过建构新逻辑体系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逻辑基项,实践是逻辑始项,劳动、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劳动群众等构成了逻辑中介,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其逻辑终项。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了一个由实践基 础上有机论的自然观、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和集真、善于一体求美的自由观构成的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次,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能否排除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哲学之嫌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它不崇尚任何超验的哲学 实体。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及哲学范式,实现了对旧哲学的 革命性变革,是于实践中生成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 观来说,它不同于传统哲学(包括旧哲学和传统教科书)中的物质概念。旧哲学和传统哲 学教科书中的物质是一种实体,以此为基石的哲学体系在理论上是超验的,在方法上是 形而上学的,在思维方式上是追根究底的实体主义,在哲学范式上是世界论的、本体论 的抑或是近代主体论的范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集中通过实践概念体现出来。 由于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历史性转变,所以以实践为本体的新世界观认为,社会历史不过 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其着力专注于经验世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 我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关系性思维方式,建立起关怀人的人类学哲学范式。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种关系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和人类学的哲学范式的呈现,是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以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互动为表征的,是以物质世界 、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我们知道,概念反映事物的本 质,求真;范畴体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向善;模型则把概念与范畴按递归和合的原则 整合起来,构成穿透现象世界的解释体系,趋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是求真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社会观和历史观则是向善的,自由观则是趋美 的。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三方面对立统一的结果,呈现出规律、价值观与人类学之 间的互动与平衡,本质上,这是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可能世界三极对立中所具张 力的反映与观念呈现。而且,在这种逻辑体系构建中,主体越自觉,基于三个世界之上 的理论越自觉,所形成的理论张力也就越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以 此为切入点,不失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解读模式。事实上,改革开放20余年来,学界关于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科书的解读模式,实 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逐渐占据论坛主导,并向教坛和讲坛伸展。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新 时期通过自觉建构合理的逻辑体系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能的、必要的。同时 表明,始终关注现实是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理论体系的现实起点。
  三、语境置换:展示现实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读语境的话语,学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回 到马克思”,通过深入、完整、准确的返本溯源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清理地基;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马克思走向当代”,通过关注当代、实际关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新发展输血。
  在我们看来,前者有重历史轻现实之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厚的历史感,后者 有重现实轻历史之虞,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烈的现实感;前者强调以价值牵导现实 ,后者强调以现实规范价值。结果或者给人以空想主义的揣度,或者予以人以实用主义 的直觉,不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有理由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价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 与理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是辩证的、历史的、具体的,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的两极对立中达到的。在这种两极对立统一中,一方面是经典马克 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社会主义必要的导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与实践对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范。正是在这种导引——规范——导引的动态过程中,对象化地生 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只有实践才是最权威的。阿尔都塞所谓的 “到问题中”,海德格尔强调只有通过“此在”在世的关系性建构才能赢得对象化的“ 上手”,无不从理论对现实的映照中体现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进而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提供必要的逻辑与价值支撑。这包括对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合理解释,诸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问题,市场工具论的辨析问题, 所谓经济学在未来世纪的发展“惟一的出路是搁置理论,直面现象”问题,等等。我们 认为,这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空前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 新发展的新契机。可以说,只有立足现实,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的二极对立中构建起互动的张力网,才能走出迷雾,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 的新局面。

上一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伦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