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12-12 14:29

  摘要:社会哲学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研究。由于我国社会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社会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研究都比较缺乏导致我国社会哲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表术了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等。进而阐述了发挥社会哲学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哲学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经济发展


  社会哲学(SocialPhilosophy)是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呈现的规律进行的研究,也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社会哲学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同时,社会哲学与社会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学主要是对社会中主体关系进行的一种研究,主要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等,它并没有对人们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所反映的普遍规律进行探讨。因此,社会学并不等同于社会哲学,反之,它对社会哲学的范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自80年代开始,我国对社会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情况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社会哲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自此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过渡期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哲学是对其进行服务的理论体系,它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使命,对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我国对社会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因为社会哲学可以对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反思,并为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转型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哲学思想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较深,最初是通过对苏联哲学论著的翻译而不断认识到社会哲学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中,主要分析了两个维度的哲学问题,一是历史哲学,一是社会哲学,这两者一个属于唯物史观,一个属于现实历史。历史哲学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进行的辩证性的分析,而社会哲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在进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研究时,人们往往比较注重对历史哲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现实历史的研究[1]。纵观马克思一系列论著中的研究方法,在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进行分析时,无疑是参考当下社会的现实条件以及社会矛盾。只有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哲学维度,能够从现实历史的角度去解读马克思的论著,才能更好地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社会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1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


  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学者认为社会哲学即是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它是对社会认识的一种方法论。例如查理德・S・拉纳德在他的著作《社会科学哲学》中就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并将其与科学哲学做了比较:“在社会哲学家论述某些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的可成立性(tenability)的地方,科学哲学家则去论述这些理论的科学的可检验性(testability)。[2]”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哲学是一种规范性的研究,通过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探究来制定出一套符合人们伦理和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强调一种思想意志和价值追求。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哲学还具备一定的批判性质。例如,范伯格认为社会哲学可以对社会制度以及政治制度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不仅对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有一定的分析性,也可以对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的规范性研究。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社会哲学也是一个学科群,而历史哲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我国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涂可国教授在他的《社会哲学》论著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将社会哲学的范围扩宽并划分了三个层次,分别为狭义社会哲学、中义社会哲学和广义社会哲学。由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法律哲学、教育哲学以及道德哲学构成的被称为狭义哲学,而中义社会哲学增加了文化哲学这一学科。文化哲学包含宗教哲学、语言哲学、科技哲学、文艺哲学等。在中义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同时又对历史哲学和一般社会哲学进行了研究的属于广义哲学。一般社会哲学就是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心理及社会价值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哲学,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本质以及变迁过程进行探究,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反思。


  2.2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哲学是对当今社会的现实状态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并没有对深层的历史层面进行剖析。在进行历史哲学的研究时,也需要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可见两者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研究,而是在同一哲学层面上的不同的维度。哲学层面的问题研究一般是对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总体性的认识和总结,比如对整体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认识,通过探讨这些社会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人们的自身社会活动提出一定的反思。社会学并未对人类的自身活动进行反思,从这一点就反映出了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区别性。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主要是研究人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它认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之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并体现出了特定的社会形式。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活动、生存状况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社会哲学除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外,还需要对人们活动以及生存的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思考社会结构的存在缘由以及其合理性。这种反思的特性并没有限度的约束,其追问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彻底性。


  2.3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


  在对社会哲学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明确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对象,还需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哲学领域,其研究结果可能会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社会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究,比如说社会结构的发展、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纵观马克思的研究论著,不难发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以及批判主义等思考方法均分别运用进了社会进程、社会结构等研究中,有效地将静态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变化规律有效结合起来。一般在对静态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时,可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而在研究社会的演变进程时,通常可结合历史主义的方法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探究。在进行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时,一般要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以体现更为科学的理论分析,赋予哲学反思更具现实意义的价值。但目前在对社会哲学问题进行研究时,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理论性的问题转换到实质性的问题时并不能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对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方法仍然受到唯物历史主义研究方式的束缚,很难将其与社会学的研究区分开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社会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十分有限,很多学科的探讨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2.4社会哲学的研究条件


  我国在对社会哲学进行研究时,离不开教育部门为其提供坚强的后盾。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开设了社会哲学的课程以加快社会哲学领域人才的培养。例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都将社会哲学作为硕士或博士的一项专业科目,以加强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一些专业性的刊物或者栏目也为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哲学》、《社会哲学导论》、《社会历史哲学引论》等刊物[3]。这为社会哲学问题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完善的研究条件。社会哲学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研究,而我国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人才尚且缺乏,研究资料和翻译文献均十分稀少,不能为社会哲学做出足够的铺垫。由于社会各界人才对社会哲学的研究缺乏一定的认识,并不能激起知识分子对社会哲学的兴趣,因此,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人士对社会哲学抱有排斥的态度,这也不利于社会哲学的研究与发展。


  3.社会哲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的视角之下对现实社会进行研究。因此,社会哲学是我们探究现实社会最重要的依据,只有对社会哲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才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对社会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在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之下,更需要通过社会哲学的研究来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性的把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哲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以增长为取向的社会哲学、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哲学,以及和谐与增长并进的社会哲学。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渲染,一般以“中庸”和“仁爱”为主,因此,最初是以和谐取向为主的社会哲学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已逐渐向以经济增长为主的趋势发展。在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形态之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号召,这就更加提示我们要将增长取向与和谐取向进行平衡妥善的处理,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本质上解决社会中各种矛盾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哲学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门哲学,是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各项活动的规律性探究,也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我国在对社会哲学问题进行研究时,必须特别注意在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等方面分别深入探讨,不断解决我国在这些问题中存在的缺陷,完善我国社会哲学理论的构建。社会哲学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加强了对社会哲学的研究,才能使我国在正确的道路上茁壮发展。作者:凌啸,本文来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上一篇:冰川派 “中国天山1号”冰川水

下一篇:传统国防意识与现代国防意识浅论